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2000—2015年中国铜废碎料贸易及效益风险分析
引用本文:郝敏,陈伟强,马梓洁,张超,甘建邦.2000—2015年中国铜废碎料贸易及效益风险分析[J].资源科学,2020,42(8):1515-1526.
作者姓名:郝敏  陈伟强  马梓洁  张超  甘建邦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厦门361021
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3.厦门城市代谢重点实验室,厦门 361021
4.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092
5.美国德州农工大学生态与保护生物学系,美国德克萨斯州 7784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71523);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QYZDB-SSW-DQC012);福建省科技引导性项目(2017Y0080)
摘    要:铜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关键金属。中国长期以来进口“六类废杂铜”和“七类废杂铜”两种废碎料来冶炼再生铜。本文基于海关贸易和有色金属工业统计数据,利用物质流分析和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研究了铜废碎料贸易的资源、环境和经济效益以及环境与健康风险。结果显示:①2000—2015年,中国累计进口铜废碎料实物量6680万t,其中含金属铜约2000万t,占同期国内再生铜累计产量的56%;②相比利用铜矿石生产精炼铜,利用进口铜废碎料生产再生铜在非生物性资源消耗、温室效应和人体毒性等方面减少了一系列环境影响,同时累计节约铜矿山投资成本约580亿美元。然而,进口的“七类废杂铜”在带来资源效益的同时也造成严重的区域性环境与健康风险:一是进口低品位铜废碎料中夹杂大量有机物,在拆解和熔炼过程中容易产生二恶英等有毒有害物质;二是部分工业园区和小企业在工艺、技术、空间布局和生产管理等方面的落后引发了局部地区较为严重的环境和健康危害。因此,建议辩证和全面地认识铜废碎料进口带来的效益和风险,在坚决禁止进口“以回收铜为主的废电机、电线、电缆和五金电器”这些“七类废杂铜”的同时,继续利用进口“六类废杂铜”作为重要的铜资源,以降低中国对原生铜矿石的依赖以及造成的采矿和原矿冶炼阶段的环境影响。

关 键 词:铜废碎料  固废贸易  效益风险分析  物质流分析  环境影响评价  产业生态学  关键金属  
收稿时间:2020-03-11
修稿时间:2020-07-08
点击此处可从《资源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资源科学》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