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三审制”的理论与实践
引用本文:陈芳烈.“三审制”的理论与实践[J].编辑学刊,1996(5).
作者姓名:陈芳烈
作者单位:人民邮电出版社
摘    要:近一个时期,报刊上发表了不少论述“三审制”的文章。这些文章大多是言之凿凿,闻之殷殷,给人以很多启迪的。“三审制”之所以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之一,不仅是由于它是提高书刊质量,实现出版工作阶段性转移的重要环节,而且也由于目前在对“三审制”的认识上以及实践上,都存在一些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认真探讨的问题。本文想结合“三审制”执行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谈一点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真审还是假审 据我所知,认为稿件来了便可以发表,不需要审稿把关的人是极少的;认为“三审制”作为一项保证书刊质量的重要制度已经过时了的意见也不占上风。但是,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三审制”在一些单位并没有真正落实,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一些书刊的发稿单尽管“关卡”重重、栏目齐全,但大多是空着的。在那上面,既看不到二审、三审的审稿痕迹,也看不出一审在审稿过程中做了哪些工作,又提出哪些需要二审、三审重点把关的问题。一审、二审和三审在同一天签字的,也绝非个别。一本书稿,少则几万字,多则几十万字,如果粗略地翻上一遍,少说也要二三天时间,怎么可能一天内完成三审呢?即便是二审、三审只抽看一部分,也难得如此之神速。基于这样一些事实,我提出了“是真审还是假审”的问题。这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