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尚未完全告别的“童年”
引用本文:章文.尚未完全告别的“童年”[J].广东第二课堂,2004(10).
作者姓名:章文
摘    要:人人都有一个童年。但你知道一百多年前中国的儿童生活,特别是中国儿童的读书生活吗?如果你对此有兴趣的话,不妨读一读张倩仪女士的《另一种童年的告别———消逝的人文世界最后回眸》。单看书名,很容易望文生义,以为是作者童年的回忆录。其实,它是一本关于近代中国儿童生活研究的专著。虽说是学术专著,但它一点也不深奥难懂。相反,趣味盎然,引人入胜。比如,我们广东人把过去一种学校———私塾,叫做“卜卜斋”。为什么叫“卜卜斋”呢?作者告诉我们:“卜卜”,广东话像敲打声的词;“斋”,读书的地方。当时的私塾教法,常常打。原因大半不是学生顽皮,而是书背不熟;背不熟,老师就操起一块长形木板或竹片打学生。打得最多的是手心,有的老师喜欢打头,最严重的是打屁股。读书的地方不时响起木板或竹片敲打皮肉的“卜卜”声,所以,广东人就幽默地把私塾称之为“卜卜斋”。作者还告诉我们,当时的“卜卜斋”教法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囫囵吞枣地背诵。老师上课只要求学生死背课文而不讲解课文。开始读的《三字经》《千字文》还好背些,因为它们有韵律,句子短,加上儿童记忆力本来就强,所以背诵起来并不困难。但到了背四书五经,就渐渐进入苦境了。这些超乎儿童理解力的圣贤经书,佶屈聱牙,...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