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教书育人论(上)
引用本文:邓德森.教书育人论(上)[J].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2(1).
作者姓名:邓德森
作者单位:蒙自师专
摘    要:<正> 我们的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办了许多小学、中学、大学,也办了一些研究生院、研究生班。中学含普通中学和各种中等,专业学校、职业学校;大专院校门类更多;研究生分为不同层次;加上各种成人教育学校业余学校,学校实在不少。各级各类学校,具体的任务不同,但共同的根本的任务是教书育人。 本文结合师范院校的情况,就教书育人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教书育人是普遍规律 我国古代,春秋时期,孔夫子的教学注重“敬德修业”,为了达到“敬德”的境界而“修业”。这样理解是有根据的。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意思是说:品德没有培养,学问没有讲习,听到应该做的事不积极行动,知道自己的缺点不加以改正,我为此而忧虑。孔子把德放在首位,但并不孤立地讲德,修德要靠讲学。修德讲学的目标是成为闻义能徙、知过能改的人才。不培育出这样的人才,孔子感到担忧。夫子之道,一以贯之。同样在《述而》篇里,孔子又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指出:追求在于道,立足在于德,归宿在于仁,兴趣在于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把“游于艺”的“游”译为“兴趣”是根据《礼记》中“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来解释的。“礼”是一种社会规范、道德规范,相当于《政?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