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培训体系的外部资源融入机制探究——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为例
引用本文:茶世俊,周蕊敏,周品亮.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培训体系的外部资源融入机制探究——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24(1):125-132.
作者姓名:茶世俊  周蕊敏  周品亮
作者单位:1.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 濮阳市油田第二高级中学
基金项目: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边疆深度贫困区乡村教师培养培训体系跨区域协同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8BMZ079)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民族地区构建公平、高质量、可持续的乡村教师培训体系需要借助教师教育发达地区的帮扶,作为“三区三州”单列政策进行扶贫的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更是如此。近年来,北京、上海、广东等东部发达地区政府、大中小学、培训机构、公益组织等外部机构对怒江州投入诸多培训资源,在富有成效的同时,也存在外部资源与培训机构、培训者、培训课程、学习体系等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培训体系构成要素有机融入不足的问题,主要体现为适切性不够、系统性不足、持续性不强、再生较少等。从制度理性选择理论角度,根本原因是外援者和受援者促进外部资源有机融合的制度不健全。为此,需要构建以制度为核心的有机融入机制,通过中央层面宪法规则、地方和机构层面集体选择规则以及个体层面操作规则的纵向贯通,运用导向、规划、激励、督导、评估、保障六类制度,促进民族地区内部、内外部以及外部之间围绕外部资源有机融入的协同行动。

关 键 词:民族地区  乡村教师培训体系  外部资源  制度理性选择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