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人物·空间·主题——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一小时的故事》认知诗学解读
引用本文:沈洁,许庆红.人物·空间·主题——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一小时的故事》认知诗学解读[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23(7):123-132.
作者姓名:沈洁  许庆红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外语学院
摘    要: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对凯特·肖邦的《一小时的故事》进行认知诗学分析,发现文本利用前景化技巧建构多重图形—背景关系,即人物的图形化、空间的图形化以及主题的图形化。通过马拉德夫人的图形化揭示她与他人之间的矛盾,通过客厅—房间的图形化引发读者积极探索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空间隐喻意义,通过“自由”主题的图形化升华婚姻与自由相冲突的主题。对文本中认知理据的挖掘,有助于读者从多角度把握文本的深层内涵以及作者的情感意蕴。

关 键 词:认知诗学  图形—背景理论  凯特·肖邦  《一小时的故事》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