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交笔友的烦恼
引用本文:马志国.交笔友的烦恼[J].初中生,2002(9):12-13.
作者姓名:马志国
作者单位:   
摘    要:马老师:您好!偶然的一次机会,我在一份中学生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自从我的名字见了报之后,就有好多人写信来要和我交笔友,我每天收到的交友信多达十几封,一下子给我平静的学习生活增添了无数的惊喜。读着他们的心声,我不忍心使他们失望,于是就一一回信。这样占去了我大量的时间,致使本来学习就不太好的我,成绩滑到了最低点,这让我很苦恼。而且也遭到了老师家长的反对。后来,学校没收了我的来信,这让我更烦恼。他们为什么这样做?我该怎么办?急切渴望帮助的女孩 婧婧婧婧同学:你好!马老师理解你的心情。你怎样才能告别烦恼呢?首先是读懂自己的故事。中学生交笔友有两种情况:一是主动性的,一是被动性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交笔友可能给中学生心理成长带来某些帮助,但更多的是负面影响。所以,中学生交笔友可以理解,但不宜提倡。先就主动性交笔友的情况说。如果一个中学生热衷于交笔友,从心理学来看是潜意识里运用了“补偿作用”这种心理防卫机制。一个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难免有某些缺陷或劣势,因而影响某一目标的实现,影响心理需求的满足,从而体验到内心的痛苦。于是便采取种种方法补偿这一缺陷或薄弱环节,以减轻或消除心理上的困扰。补偿作用运用得恰当可能有积极影响,比如一个学生身体不好,就会在学习上拼命努力,取得成绩。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运用不恰当,往往会使人陷入更深的现实痛苦之中。比如一个学习不好的学生会拿人际交往当成生活的全部,结果更迷失了自己。而热衷交笔友的同学,常常是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有某些交友需要得不到满足,潜意识就希望通过交笔友来作补偿。而那些在学校现实生活中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心理满足的同学,对交笔友往往不怎么热心。可以说交笔友这种“补偿作用”的运用,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因为交笔友是带有很大程度虚拟性的人际交往模式,中学生沉湎其中,排斥现实的人际交往,有碍人际心理的成熟。马老师的心理咨询中常常遇到这样的个案,越是热衷于交笔友的同学,越难于适应现实生活,只好让自己躲在一个封闭的空间,一味地向笔友倾诉苦衷却又远水解不了近渴,苦不堪言。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