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生命镜像中的“疼”与“痛”——以冯小刚《唐山大地震》为例谈灾难电影的心灵维度
引用本文:张高峰.生命镜像中的“疼”与“痛”——以冯小刚《唐山大地震》为例谈灾难电影的心灵维度[J].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1).
作者姓名:张高峰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    要:影片《唐山大地震》以其真实而撼人心魄的生命镜像,演绎了地震灾难造成的普通家庭生死离别悲恸的三十二年,现实主义地表现了女儿无法直面的人生,回避中始终无法完成的自我认同和母亲惨痛的废墟记忆。通过心灵转换生成中的意象、苦难废墟记忆的光与色及日常生活写意话语的背后三方面从影视本体论的层面上,分析影片如何探寻并成功地营构了震后幸存者心灵伤痕及日常生活中难以抚慰的心理空间的余震。创作者用饱含生命温度的光线刻划出生存者背影中沉重的灵魂,以生命镜像完成了召唤结构中个体生命疼与痛的人类内在生命体验的哲性思考,以源于生活真实的深厚民族底蕴,诉说出北方古老的土地上绝望而不屈地存在着的生命力量。与同类灾难影片比较分析,该剧显出独特的摄影造型观念,更加注重灾难之于人心灵的强烈震颤与难以愈合的伤痕,层层捕捉震后心理干预的心灵维度。

关 键 词:冯小刚  唐山大地震  生命意象  写意话语  心灵余震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