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道德教育目的的实践生存论解读
引用本文:陈媛.道德教育目的的实践生存论解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87-89.
作者姓名:陈媛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摘    要:人以实践的生存方式与动物根本区别开来,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成为人。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对“人是什么”有不同理解,作为道德教育目的的具体化的道德教育目标的设定也各有主张,但在总体上道德教育目标的设定都是围绕两个基本层次展开:一是对道德主体进行社会道德规范的灌输,二是促进道德主体德性的养成。道德主体以一定的道德知识为基础,通过内化把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素质,道德素质经由道德实践外显为主体的道德能力,道德能力的提高既是形成道德素质的核心,又是检验道德素质高低的根本标准。社会道德规范的灌输与个体德性的养成相统一构成完整的道德教育,借此才能达到道德教育使人成为人的根本目的。

关 键 词:道德教育  实践生存论  生存方式
文章编号:23619625
修稿时间:11 1 2006 12:00AM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