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近代知识转型与中国“文化学”的产生
引用本文:赵立彬.近代知识转型与中国“文化学”的产生[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1(2):67-74.
作者姓名:赵立彬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历史系,广东广州,510275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学驱动与本土需求:民国时期的文化学学科构建研究”(08BZS034);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近代中国的知识和制度转型”(05JZD00011)
摘    要:与在西方学科体系中的地位相比,“文化学”在中国现代学科建立的过程中,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发展”.这是中国学人在近代知识转型背景下主动“建构”的结果.西学的学科概念、学术理论和学科形式,启发和推动了中国学人对于“文化学”的建构.经过西方的“文化”概念和“文化学”学科概念的输入,一部分中国学者在西方学者理论的基础上,就“文化学”的学术理论进行综合,力图使得“文化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建立起来.他们的努力在当时学术界和教育界产生了一定影响,也受到西方学术界的关注.但由于外部环境和学科内部发展的制约,“文化学”的建构效果有限,并未真正成为一门公认的实证的科学.“文化学”在民国时期的“建构”,为近代中国的知识转型提供了一个既显示共性、又体现特征的有益的补充.

关 键 词:文化学  西学  近代知识转型  中国“文化学”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