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晚中生代中国东部高原北界探讨
引用本文:张旗,金惟俊,王元龙,李承东,贾秀勤.晚中生代中国东部高原北界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23(4):689-700.
作者姓名:张旗  金惟俊  王元龙  李承东  贾秀勤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2]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天津300170 [3]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39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基金(KZCX 1-07和KZCX2-SW-119)资助的项目.致谢论文撰写得到李伍平教授、李之彤高级工程师、王二七和吴福元研究员的帮助,审稿人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在此一并致以衷心地感谢.
摘    要:中国东部高原的界线主要是依据埃达克岩的分布确定的.现已知道,高原最北部的中生代埃达克岩主要分布在辽西-冀北-内蒙古南部一带.该区可靠的埃达克岩仅发育在晚侏罗世或早白垩世的早期(如132±5Ma的安家营子花岗岩).现有资料表明,大致以赤峰-开原断裂为界,埃达克岩分布于其南,其北为非埃达克岩分布区,暗示中国东部高原的北界大体沿赤峰-开原一带分布,代表的是侏罗纪时期的高原边界.辽西义县组地层位于高原范围内,众所周知,义县组第2段(124~127 Ma)是热河生物群集中发育的阶段,说明当时的气候温湿、植物繁茂、水草丰盛、地势低洼、湖沼发育,不大可能为动植物贫瘠的高寒山区.义县组火山岩的研究表明,早白垩世(135~120 Ma)的义县组主要由玄武岩和赞岐岩(高镁安山岩)组成,并非埃达克岩.因此,至少在127Ma左右,在热河生物群分布的地区,已经不存在高原了,高原的界线南移了,可能移到热河生物群发育区之南的宣化-滦平-锦州一线,其南仍然处于高原环境.高原抬升的直接结果是导致同时代沉积物的缺少,或有一些沉积盆地发育,但是厚度很薄.在中-晚侏罗世时,高原上的沉积盆地很少,且缺失上白垩统地层,总体上反映高原处于抬升状态.高原北缘和西北缘早白垩世冰筏和冰川泥石流沉积的出现,暗示高原的北缘可能具有相当的高度,可能类似现今的喜马拉雅山.该区中生代构造特征表明,该区侏罗纪和早白垩世的构造特点有着巨大的差异:侏罗纪,尤其是晚侏罗世末期以南北向的挤压构造为主,而早白垩世中期以后演变为以伸展构造为特征,古地理古环境明显改变.研究表明,中国东部中生代埃达克岩形成的时限大致限定了高原的起始和消亡时间.据最近几年发表的资料,埃达克岩的时代大体限定在170~120 Ma之间,表明中国东部高原在170Ma之前开始出现,大约在晚侏罗世达到顶峰,在早白垩世中期(120Ma)以后消失.辽西-冀北的构造、地层和火山岩资料表明,侏罗纪时期本区属于挤压构造环境,高原处于抬升状态;至早白垩世(大体从127Ma左右开始)转变为伸展构造背景,含有丰富热河生物群的阜新-义县-朝阳-丰宁一带已经沉陷,暗示中国东部高原的垮塌可能先从北缘开始,至120Ma左右,高原才整体垮塌.

关 键 词:中国东部高原  中生代  北界  辽西  义县组  热河生物群  埃达克岩  赞岐岩

Discussion of north boundary of the East China Plateau during late Mesozoic Era
Institution:1.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29, China ;2. Tianjin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Tianjin 300170, China ;3. Institute of High Energy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39, China
Abstract:
Keywords:East China Plateau  Mesozoic Era  Northern boundary  Western Liaoning  Yixian Formation  Jehol Biota  Adakite  Sanukite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科技期刊研究》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