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公共图书馆在中国减贫事业中的作为、贡献与经验(1978—2020)
引用本文:肖鹏,赵庆香.公共图书馆在中国减贫事业中的作为、贡献与经验(1978—2020)[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3,49(1):38-57.
作者姓名:肖鹏  赵庆香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6;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摘    要:文章系统总结我国公共图书馆参与中国减贫事业的历史进程与主要作为,旨在为走进“后扶贫时代”的图书馆事业提供历史维度的参考,为国际图书馆界贡献来自减贫领域的中国经验。1978至2020年中国公共图书馆参与减贫事业的历史进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①摸索酝酿时期(1978—1992年),公共图书馆在扶贫工作中的作用初步得到重视,积极开展农业科技信息咨询等相关服务,参与扶贫开发;②制度成型时期(1993—2000年),尽管公共图书馆的角色在减贫政策中仍是“内嵌式”的,却在文化扶贫政策体系中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并逐渐在部分大型扶贫项目中承担起主要建设任务;③行业觉醒时期(2001—2011年),政策引导与行业行动互为呼应,中国特色的“公共文化”话语与世界共识的“图书馆权利”同频共振,公共图书馆行业为中国特色减贫事业提供来自专门领域的思想和实践支撑;④全面参与时期(2012—2020年),在精准扶贫战略和脱贫攻坚总动员下,公共图书馆的行动和实践呈现出精准性、保障性、整合性等特征,开展的扶贫活动数量大、覆盖范围广、受益人群多,呈现全行业参与的趋势。中国公共图书馆在减贫事业中的主要贡献有:为国家减贫战略的落地提供了专业助力,为贫困人群的文化权利提供了关键保障,为国际图书馆界积累了成功的减贫经验。中国公共图书馆在过去40余年减贫历程中的经验可以总结为:①深度嵌入国家减贫战略框架,依托于国家政策规划与重大工程;②保持和激发公共图书馆的专业性,立足专业内涵开展创新实践;③循序渐进动态实施减贫行动,根据减贫阶段适时调整机构定位;④通过内部联合与外部合作,汇聚各方力量形成事业合力。参考文献67。

关 键 词:公共图书馆  减贫  可持续发展目标  公共图书馆宣言
收稿时间:2022/11/9 0:00:00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图书馆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图书馆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