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农牧交错区农村居民点发展类型识别
引用本文:邹亚锋,罗锋,饶钰飞,朱苡萱,易呈锋,吕昌河,吴聘奇.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农牧交错区农村居民点发展类型识别[J].资源科学,2023(11):2222-2233.
作者姓名:邹亚锋  罗锋  饶钰飞  朱苡萱  易呈锋  吕昌河  吴聘奇
作者单位:1. 福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基金项目:福州大学人才引进项目(XRC-2202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21YJC840028);
摘    要:【目的】农村居民点发展类型识别是统筹村庄规划的前提与基础,基于村民出行行为特征划分农村居民点发展类型能充分发挥乡村振兴中人的主体作用。【方法】以武川县可可以力更镇(可镇)为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探讨村民出行行为空间联系特征,基于联系强度与程度中心度组合特征识别农村居民点发展类型,并提出不同发展类型居民点乡村振兴路径。【结果】(1)可镇村民日常出行构成中,社交占比最大,其次为购物、学习,医疗与工作占比稍次,旅游占比最小;(2)可镇农村居民点联系强度空间分布不均,呈中心向外围辐射的网状结构,建制镇为区域网络中心;农村居民点程度中心度总体较高,其主要分布于交通线与建制镇附近;(3)将可镇农村居民点发展类型划分为城郊融合类(20个)、特色保护类(9个)、集聚提升类(44个)、一般存续类(49个)及搬迁撤并类(58个),结合地域实际提出各自乡村振兴路径,并顾及村内联系强度为搬迁撤并类居民点提供搬迁参考方向。【结论】考虑村民出行需求识别农村居民点发展类型,有利于精准定位、分类施策推进乡村振兴。本文可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牧交错区农村居民点类型识别及村域尺度规划提供理论参考。

关 键 词:乡村振兴  社会网络分析  类型识别  农牧交错区  武川县可可以力更镇
点击此处可从《资源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资源科学》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