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对劳动教育的指导意义
引用本文:赵梓婷,朱平.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对劳动教育的指导意义[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23(1):55-62.
作者姓名:赵梓婷  朱平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双一流’背景下的陕西高校学科评估研究”(SGH18H082);
摘    要: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劳动者创造的产品不仅不归劳动者所属,反而成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凌驾于劳动者之上来支配、统治劳动者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劳动主体与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过程、类本质以及主体间关系相异化。深入解读异化劳动的实质内涵并探究其理论根源,对全面把握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劳动的育人价值被忽视的部分原因是劳动主客体地位发生颠倒,导致劳动者地位弱势、劳动精神式微和劳动观念模糊。基于异化劳动理论视角,剖析劳动的异化现象,把握劳动的育人导向,以“塑造劳动休闲观”促进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以“深化劳动价值观”确立劳动者的主体地位,以“构建交往实践观”化解劳动者的交往困境,以“树立体面劳动观”增强劳动者的劳动认同。

关 键 词:异化劳动理论  劳动教育  全面发展  核心素养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