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诗穷而后工”与磨难教育
引用本文:吕绮.“诗穷而后工”与磨难教育[J].天津教育,1996(6).
作者姓名:吕绮
作者单位:天津市九十八中
摘    要:我国文学史上有一个特殊的文学现象.不少在文学史上占一席之地的文学家,大都“多穷少达”、“数涉忧患”.他们或仕途失意,“多蹇薄命”,或人生厄踬,屡遭不幸,但其传世的著作,却篇篇闪烁着灿烂的思想光辉.司马迁说过:“古者富贵而摩火,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这些坚持积极“入世”的古之圣贤,在极其残酷的逆境中,经受住常人难以承受的磨难,并把这种磨难和揭示人生真谛的欲望,转化为“言志、书愤”的动力.正如欧阳修所说:“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益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