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我国基础外语教学的十大历程
引用本文:刘建峰,王思怀,王正良.我国基础外语教学的十大历程[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7(11).
作者姓名:刘建峰  王思怀  王正良
作者单位:[1]商洛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历史系基础英语教学研究所 [2]商洛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历史系基础英语教学研究所 陕西商洛 [3]陕西商洛
摘    要:1开始萌芽时期(1289-1902)我国元代与西域的文化、经济交流频繁,至元二十六年(1289)设立回回国子学,教授波斯文,为官署培养译吏。明代与西域、俄罗斯以及东方的日本、高丽诸国文化、经济使节交往日频,明成祖于永乐五年(1047)设立四译馆,招收译字生,教授西域、北方、东北等地区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和缅甸、暹罗等国的语言文字,培养译员。清朝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俄罗斯文馆,教授俄语(额设学生24名)。鸦片战争前,外国传教士就在中国沿海岛屿开设了“为宣传基督教而学习英文与中文”的教会学校(mission school),并以此作为向中国大陆进行侵略活动的准备。最早来华的基督教传教士———英国人马礼逊(Morrison,Robert),于1818年在马六甲开设了“英华书院”(Anglo-Chinese College)。1835年(马礼逊死后第一年),广州、香港等地的传教士和商人组织了“马礼逊教育协会”,为中国儿童教习英文等课程。南京条约签订后,外国传教士开始大量进入中国,大多数兼办教育,为中国儿童教习“西文”。“同治元年(1862)恭亲王乃向外国延访,后得英人威妥玛(WadeThomas...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