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四川同乡会馆的社区功能
引用本文:黄友良.四川同乡会馆的社区功能[J].中华文化论坛,2002(3):41-46.
作者姓名:黄友良
作者单位:四川省地方志编篡委员会
摘    要:四川的同乡会馆,多数起源于明清两代。曾见于记载的四川各地同乡会馆则基本是清代移民所建。而一般非省垣、非近代正式开埠的州县会馆,以四川最多.湖北、湖南、江西次之。四川会馆分布密度之高,举国无二。明清时期四川的同乡会馆及其化现象,尤其引人注目。清咸丰、同治年间,会馆的互助功能逐渐扩展于同乡之外,及于社区建设的若干事项。清光绪末年(20世纪初),政府推行“新政”,地方公益事业次第兴办,会馆的公益机关功能逐渐消失,其自身组织形式亦开始变化。从民国元年(1912年)到抗战以前(1937年)的20余年中,是旧会馆陆续转为同乡会组织的时期。同乡组织扮演了社区建设中心势力的角色。民国以后,政府功能的加强和改善,民族意识的勃兴,新行政法规、社团组织的出现,客居异乡的同乡人士的土化,都加速了以原籍地域为禁限的会馆组织的衰微.

关 键 词:四川  移民  同乡组织  功能
文章编号:1008-0139(2002)03-0041-06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