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苏轼的“枯淡”论研究——兼论“东坡和陶诗”的文化史意义
引用本文:高云鹏.苏轼的“枯淡”论研究——兼论“东坡和陶诗”的文化史意义[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74-82.
作者姓名:高云鹏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2
摘    要:苏轼对“平淡”风格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他对陶渊明诗歌“枯淡”美的批评上。“枯淡”风格的形成是一个“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过程,体现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就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美学效果。从“枯淡”风格出发,苏轼发现了柳宗元、韦应物诗风与陶渊明“同源”,并作出了“柳在韦上”的判断。苏轼还创作了大量的“和陶诗”,这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关 键 词:苏轼  “枯淡”  “和陶诗”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