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的本土化表现及主要动因探析
引用本文:陈康.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的本土化表现及主要动因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8(6):260-263.
作者姓名:陈康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焦作,454000
摘    要: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本土化主要表现在"收回教育权运动"之后教会大学相应的"中国化"的内部调整,各大学于上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出现了研究和讲授国学的热潮,部聘教授的主观努力等方面;"本土化"也体现在大学教科书编写和讲授方式的中国化,一些教授对于具有西方文化内涵的讲授内容本身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本土化尝试,以及"传统士人文化"的续存等方面。关于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本土化的原因,不能简单地用清末"中体西学"等概念去作为切入点进行模式化的剖析,应更多从由于"历史惯性"而造成的大学内部教授群体具有的传统士人风骨、"公共智识分子"的特质上去考量其动因;民国时期的民族觉醒、奋起抗敌的政治氛围促使大学本土化进程不断深入,具有远见卓识的大学学人也借助本土化这一过程逐步建立了符合现代需求的人文学科门类。

关 键 词:民国  大学  传统文化  本土化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