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歌剧《江姐》创作及演唱风格的分析与研究
摘    要:欧洲大歌剧最早形成于16世纪的意大利,至19世纪在几个发达国家已经达到极高的水平。实际上,我国也具有悠久的音乐戏剧传统,最早的歌舞剧雏形源于汉代的"百戏",而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歌剧是从儿童歌舞剧的模式开始的,在我国20世纪出现。我国第一部大型歌剧《白毛女》的问世,标志着我国歌剧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具有"民族新格局"的模式。而继《白毛女》问世之后,《小二黑结婚》、《刘胡兰》、《窦娥冤》、《嘎达梅林》等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的歌剧相继产生,同时我国还引进《茶花女》、《蝴蝶夫人》等欧洲经典歌剧,既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带来了我国歌剧的繁荣局面。歌剧《江姐》在这一黄金时期应运而生。无论是从其创造的时期还是从题材内容来看,歌剧《江姐》都在我国现代歌剧剧坛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从歌剧《江姐》的创作环境和时代背景分析和研究了其演唱风格,旨在对民族声乐的发展提出一点参考建议。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