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论海德格尔的“在之中”结构意义与局限性
引用本文:蒋邦芹.论海德格尔的“在之中”结构意义与局限性[J].邯郸师专学报,2010(4):75-79.
作者姓名:蒋邦芹
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基金项目:武汉纺织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
摘    要:通过《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颠覆了传统形而上学思想中唯理论和经验论两种对待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思维方式,走向了比胡塞尔的先验意识更为本源的地方——此在"在-世界中-存在"。此在之所以能以"在之中"的方式而存在,是因为此在是一种情绪性存在,情绪决定、敞开了此在的在"此"存在。但正是通过对《存在与时间》中情绪现象的分析,我们发现此时的海德格尔没有真正走出主体主义的藩篱,没有真正摆脱胡塞尔的影响,这种主体性甚至以比胡塞尔的先验自我更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不过,正是这种极端表现实现了海德格尔对传统主体主义的彻底颠覆。

关 键 词:“在之中”结构  情绪  主体  时间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