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关于新诗形式问题的讨论(笔谈)——新诗:困境、根源和出路
引用本文:丁鲁,黄淮,周仲器,万龙生.关于新诗形式问题的讨论(笔谈)——新诗:困境、根源和出路[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3):46-49.
作者姓名:丁鲁  黄淮  周仲器  万龙生
作者单位:[1]湖南科技大学中文系,湖南湘潭411201 [2]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广东深圳578057 [3]江苏大学杂志社,江苏镇江212003 [4]重庆日报社,重庆400010
摘    要:学术的生命在于百家争鸣。要解决新诗形式的理论问题,只有一个办法:展开讨论。吕进先生说:“有如散文的基础是内容,诗的基础是形式。”没有诗的形式,也就没有了诗人与读者沟通的桥梁。新诗多数不受欢迎,主要是因为它们还不成形。因此,如何认识新诗的形式问题便成了发展新诗的矛盾焦点。丁鲁认为,片面发展自由诗的中国新诗,正处于迷茫的困境之中。其根源主要在于“内容决定形式”的机械论没有得到应有的批判。因此,当前新诗一切问题的突破口,就在于加强格律诗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除此以外别无其他出路。黄淮、周仲器认为,格律诗中的“自律体”与“共律体”具有不同的艺术特征,前者是“一诗一律”,后者是“千篇一律”。“自律体”与“共律体”的矛盾运动是中国格律诗发展的内在动力。当下新格律诗的“自律体”与“共律体”的继续创新并互动演变,必将迎来中国诗歌形式的第三次伟大变革,实现中国诗歌的真正复兴。万龙生认为,戴望舒对于诗中的音乐性曾经有过偏颇、极端的认识,而且在自己的创作中予以贯彻;但是,他后来对那种意见作了修正,并且在创作中实现了向音韵的回归。这一过程,证明了音韵的魅力以及音韵对于诗的重要意义。

关 键 词:新诗  困境  根源  出路  形式  格律  自律  共律  变革  废韵  复韵  诗的音乐性
文章编号:1671-6604(2006)03-0046-12
收稿时间:2006-01-15

A Discussion of the Form of New Poetry
DING Lu, HUANG Huai, ZHOU Zhong-qi, WANG Long-sheng.A Discussion of the Form of New Poetry[J].Journal of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2006,8(3):46-49.
Authors:DING Lu  HUANG Huai  ZHOU Zhong-qi  WANG Long-sheng
Abstract:
Keywords:new poetry  dilemma  source  way out  form  pattern  unique pattern  common pattern  revolution  relinquishing rhyme  recovering rhyme  poetic musicality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