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中国古代取象思维及其美学表现
引用本文:周秋红,汪小娟.中国古代取象思维及其美学表现[J].许昌学院学报,2006,25(6):77-79.
作者姓名:周秋红  汪小娟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摘    要:中国古代哲学有个著名的命题———言意之辨。中国哲人们为了解决言意问题,做了另外一种尝试,提出了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象”的范畴,从而确立了“立象以尽意”的传统,形成了一种崇尚借助于具体的形象符号,启发人们把握抽象意义的传统思维方式———取象思维方式。中国美学的传统重在“家”,古人通过感性形象把握意义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的本质。“比兴思维”是中国古代取象思维在古代诗歌创作中的艺术表现。

关 键 词:  道象观  取象思维方式  意象  比兴
文章编号:1671-9824(2006)06-0077-03
修稿时间:2006年7月10日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