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大众传播“第三者效果”发生的心理机制——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解释“第三者效果”发生的原因
引用本文:郭大鹏,张宇.大众传播“第三者效果”发生的心理机制——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解释“第三者效果”发生的原因[J].现代传播,2012,34(5).
作者姓名:郭大鹏  张宇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
摘    要:“第三者效果假说”(The Third - Person Effect Hypothesis)由戴维森(W· Phillips Davison)在其《传播的第三者效果》(1983年)一文中提出.其假设是,人们倾向于夸大和高估大众媒介的消息对他人态度和行为的影响.该假设的基本思想是:特定的消息“对你我这样的人没有什么效果,但是一般读者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第三者效果假说包含两个部分:1.知觉假说:人们认为大众媒介的内容对其他人会比对自己的影响大.这是人们对媒介效果的看法,与感觉有关.2.行为假说:有了上面的认知,人们可能采取某些相应的行动.这是间接的媒介效果,与行为有关.拉维奇和斯坦纳(Lavidge&Steiner)建立起来的传播效果阶梯模式①可以说明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来分析第三者效果是合理且有解释力的.从这一模式可以看出受众心理在媒介效果的产生上是有引发性的作用的.在确定这种分析路径是合理的之后,本文将从以下方面解释“第三者效果”发生的原因.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