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人的发明”的教育意蕴及其启示--斯蒂格勒技术哲学发微
引用本文:邹红军.“人的发明”的教育意蕴及其启示--斯蒂格勒技术哲学发微[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1(1).
作者姓名:邹红军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学重大招标课题“新时代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对策研究”[VFA190004]。
摘    要:“人的发明”意味着一个重大的教育学问题,斯蒂格勒为此提供了一种技术哲学解释。通过解读爱比米修斯原则与普罗米修斯原则,斯蒂格勒确立了发明问题的先行缺陷结构,即人的意外悬临必须求助于体外“义肢”。在此基础上,借助现象学方法,通过整合多学科性的技术哲学理论,特别是深描勒鲁瓦-古兰确认的考古人类学成果,斯蒂格勒指认,人是一种“义肢”性存在,“人的发明”乃是区别于动物遗传性获得的“后种系生成”,其隐秘机制即“谁”与“什么”的双重“延异”。教育作为一种“义肢”,与“人的发明”具有深度意蕴关联。“教育即‘人的发明’”这一命题可以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三个层面得到解释,三者构成一种个体生命进阶的教育性秩序,主要表现在个体教育生命原初背景的奠定及其进一步在异质性场域的打开,以及作为一种延展性生命空间的拓宽。随着“义肢”生命助产性滑向对人的本质性奴役,教育必须警惕臣服性技术接受,重视抽象性思维能力塑型,以及强调泛在性具身认知以抵御现代技术的座架风险。

关 键 词:人的发明  斯蒂格勒  技术哲学  爱比米修斯  普罗米修斯  后种系生成  义肢  文码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