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论庄子的“相知”与“不相知”:由鱼乐之辩说起
作者单位:;1.深圳大学哲学系
摘    要:"鱼乐之辩"中蕴含着庄子对不同主体之间交往、理解与相知何以可能的思考。庄子认为人与他者的"共在"同时构成人际交往过程中理解与冲突的根源,而人的生存境遇的差异性和自师成心的执着,更阻碍了不同主体之间的相知和理解。然庄子对"不相知"的强调并非否认相知的可能性,而是包含着追求自由与宽容,尊重和承认不同个体、信仰以及生活方式的道德内涵。这就要求我们从自身有限的视域超拔出来,化解"我相信"对他者的道德独断,同时保持自我人格独立与精神自由。庄子还反思了惠子名理辨析的知识论立场,指出相知和理解的真实不能仅停留于语言的说理辨析,更应关注精神境界层面的沟通和对话。

关 键 词:不相知  以道观之  名理  道德独断  知识论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