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回纥的构成及其发展(下)--乌古斯和回鹘研究系列之四
引用本文:李树辉.回纥的构成及其发展(下)--乌古斯和回鹘研究系列之四[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1,22(1):23-31.
作者姓名:李树辉
摘    要:Uj(K)ur一词的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约始于公元4世纪末.该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汉译形式.其涵义和指谓约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最初表示的是部落联合体之意,而并非如通常所说的指部落名称,且使用这一名称的部落联合体还不止一个;至公元8世纪初时,发展为封建世袭制性质的汗国(il,e1,εl)名称;至于将该词用于现代意义上的民族称谓则更晚,约始于1933~1934年间.从构成上看,汉文史籍所称之回纥(即Uj(K)ur),包括"十姓回纥"(On Uj(K)Eur)和"九姓乌护"(Toquz O(K)uz)两大支系,分别由乌古部族(O(K) uz Qεbilisi)内的若干部落所组成.最初,前者分布于色楞格河、土拉河一带;后者则分布于东部天山地区.其王统,在唐开元十五年(727年)以前,属"十姓回纥"支系,其后则转属"九姓乌护"支系.导致其王统更迭的原因便是本文所称的"甘凉之变".此外,本文对史学界所谓"内九族"和"外九部"之说亦进行了辨析,认为该说不能够成立,使用这一组概念,非但于史学研究无益,且易混淆许多史实.

关 键 词:十姓回纥  九姓乌护  甘凉之变  内九族  外九部
文章编号:1006-432X(2001)01-0023-09
修稿时间:2000年11月8日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