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汉代中原的“胡毡”:民族文化交融的见证
引用本文:王子今.汉代中原的“胡毡”:民族文化交融的见证[J].中华文化论坛,2022(4):4-14+154.
作者姓名:王子今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基金项目: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研究专项(“兰台学术计划”)“中华文明起源与历史文化研究专题”委托项目“中华文化基因的渊源与演进”(项目编号:20@WTC004)阶段性成果;
摘    要: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促进了民族文化交流。来自草原民族的“毡”,成为中原社会生活用物。“毡”以羊毛等辗轧制成,北地胡人传统以为御寒用物。多有历史文化信息表明,汉代中原社会曾经比较普遍地使用“毡”。典型史例有王褒“荷毡被毳”、曹操“青毡床褥”、曹丕“以毡为殿”故事等。悬泉置汉简所见“亶轝”,则是“旃蒻”即“茵,车中蓐”用“毡”的文物证明。《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旃席千具”“亦比千乘之家”之说,体现“毡”的价值以及当时社会普遍对“毡”的看重。对中原社会生活中“胡毡”的考察,可以深化丝绸之路史的研究,对于民族关系史和经济史、生活史,也可以增益新的知识。“胡毡”,可以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进程中体现积极意义的物证。

关 键 词:  毛制品    中原  亶轝  床褥  毡殿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