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谁之死?
引用本文:张文娟.谁之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24(9):48-49.
作者姓名:张文娟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语言文化传播学院,兰州,730030
摘    要:尼采的“上帝之死”是指只有否定了上帝的价值和意义,才能独立于世界,意味着一种伦理主体的死亡,是一种道德形象的人之死;福柯的“人之死”是指“人”这一概念将失去意义,意味着一种知识主体的死亡,是一种概念的人之死;罗兰·巴尔特的“作者之死”是指作者的主宰地位被读者所取代,读者获得了自由,文本获得了独立,进而人们可以对文本世界进行可写性阅读。顺乎这一逻辑,现代人又提出了“读者之死”,主要是指具体读者的消失和视觉文化时代的“读者死了”。

关 键 词:上帝之死  人之死  作者之死  读者之死  可写性阅读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