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针对葫芦丝文化推广传播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进行系统纠正,以推动葫芦丝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葫芦丝是一种旋律性很强的民族吹管乐器,以其独特的音色魅力成为民族乐器大家园中的一枝独秀。虽然葫芦丝学习起来较为简单,但是我们学习葫芦丝不能仅停留在能够演奏上,还应该从深处去挖掘葫芦丝的乐器性能及演奏魅力,因此我们很有必要谈谈葫芦丝演奏中的美学原则。葫芦丝中的"丝"字更多是指美学上的审美范畴,就此一字,为我们总括了葫芦丝演奏中必须坚持的一些原则。  相似文献   

3.
闫昱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155-156
在葫芦丝领域,对演奏方法和演奏效果两个常见概念存在很多模糊认识。针对这些模糊认识,对二者进行科学区分和严格定义,以推动葫芦丝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葫芦丝是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乐器,发源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这种乐器在梁河地区主要分布在少数民族聚居的沿江流域及其村寨,在傣族人民中流传甚广。葫芦丝不仅蕴藏着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并渗透着浓郁多彩的地方民族特色,从其外部构造到演奏音色技巧各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从葫芦丝的文化传播谈起,再就葫芦丝的传说、外部构造以及艺术特色、文化内涵,去印证"葫芦丝之乡"乃实至名归。葫芦丝独特的文化构成,是推动其走向全世界的根本动力,也是葫芦丝得以长期保留的本质因素。  相似文献   

5.
葫芦丝艺术是种独特的音乐演奏形式,其演奏方法、研究技巧具有较强的独特性,具有生活的民族文化内涵,在传统文化传承中占据一席之地。为此,本文将针对葫芦丝艺术的发展与进步进行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6.
林声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4):155-156
在对现有葫芦丝教材进行筛选、归并、整理的基础上,得出葫芦丝演奏方法三十种,葫芦丝演奏能力十九项,演奏法内容体系包括演奏方法体系和演奏能力体系。  相似文献   

7.
首次针对为什么在所有器乐中单单葫芦丝和葫芦丝音乐被称作是一种文化?葫芦丝文化的特征是什么?她与葫芦丝音乐究竟什么关系?如何促进葫芦丝文化全面发展等问题,做了初步探讨和论述。对葫芦丝文化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葫芦丝是我国一种具有民族色彩的乐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葫芦丝现今已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演奏乐器,甚至受到了外国艺术家的喜爱。用葫芦丝演奏出的音乐具有极强的表现力,能够和其他乐器完美契合。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葫芦丝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优势,为小学生音乐素养提高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拟将近些年葫芦丝演奏中对表现一些特定情感和意境,涌现出的一些新技法和新用法,如:拨舌技法、吸气发音、循环双吐、滚指滑音等进行系统梳理和剖析。这些新技法和新用法不仅丰富和规范了葫芦丝演奏法内容体系,也为爱好者认识和学练这些新技法和新用法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10.
拟将近些年葫芦丝演奏中对表现一些特定情感和意境,涌现出的一些新技法和新用法,如:咕音的开发与利用,低音.3的技法应用,半音阶指法创新等进行系统梳理和剖析。这些新技法和新用法不仅丰富和规范了葫芦丝演奏法内容体系,也为爱好者认识和学练这些新技法和新用法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11.
刘慧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9):157-158
在尊重葫芦丝音乐发展历程的前提下,依据乐曲风格特点和演奏要求的不同,将所有葫芦丝音乐分为"纯傣味"和"非傣味"两大类。并对继续沿用"轻、飘、柔"三个字,形容描述当前时下所有葫芦丝音乐的特点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2.
葫芦丝文化与葫芦丝音乐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已由"族群"向"全民族"、由"地域"向"大中华"转变,在中国民族音乐中独树一帜。但受诸多因素制约,葫芦丝文化及葫芦丝音乐在理论研究、作品创作、传播方式和资源配置等方面还远远跟不上快速发展的需要。试从理论研究、音乐创作、传播方式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思路,以推动葫芦丝文化在历史新时期的健康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3.
单振东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10):157-158
拟从打音技法的定义、性质、特点、种类、功能、作用,及其在应用效果方面所具有的多样性,进行全面而精确的介绍。以期对广大葫友的"教与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从静穆走向狂欢-由网络对话引发的文本思考及断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 6 0年代巴赫金创立的狂欢诗学与今天网络时代的文艺现象 ,尤其是文本创作的嬗变 ,有着奇妙的契合之处。电脑网络作为未来电子媒介文化时代的主力军 ,正扮演着传播文艺并使其获得新生的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这一交替更迭的转型时期 ,赛伯空间里所特有并普遍存在的“对话主义”正在对传统文本进行一场悄然无声的革命 ,这对于现在和将来文艺发展走向具有重大的前瞻和预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