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梨园春》自改版至今已经走过了十年,成了传统戏曲在现代社会发展的成功模式。但从深层次审视,则可以发现.传统戏曲在现代化进程中审美趣味和艺术形式的双重变异,使得以《梨园春》为代表的传统戏曲发展模式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深层危机。  相似文献   

2.
在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之际,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电视戏曲艺术研究会推出10集京剧电视剧《曹雪芹》是十分有意义的。随着历史的变迁,文学艺术在不断发展变化中,戏曲艺术同样处在发展变化之中,从杂剧变成传奇,从传奇演变成以昆腔、京剧为代表的各民族各地区的戏曲剧种,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对传统戏曲进行整理改编和改革,近年来出现的新历史剧和现代戏,革新了戏曲艺术面貌,丰富了戏曲舞台。近年来,戏曲在电视播出中进行的艺术的和  相似文献   

3.
马蕊 《传媒》2015,(18):51-53
戏曲艺术是我国的国粹,蕴涵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和深厚的民族情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传统大众文化的代表,戏曲的传播方式经历了"从戏台到电影、电视、互联网、移动终端的变迁".新媒介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戏曲的传播方式,还丰富和拓展了这一古老艺术的表现形态.当电视媒介与戏曲艺术结合,形成了戏曲类电视节目.  相似文献   

4.
移动互联时代,传统艺术不但自身要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主流媒体在展现优秀传统艺术时也应凝神聚力,在传播方式上有所突破,创新节目制作理念、内容、手段,做有品质、有品位的节目,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本文以《戏曲60分》节目为例,阐述戏曲节目的创新传播与大众化追求要借力新媒体与传统戏曲艺术的多样化传播,以达到节目品质与传播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王洁 《青年记者》2013,(20):128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发生了很大变化,戏曲艺术遭遇困境,有的甚至濒临失传。探寻传统戏曲在新的文化生态环境中的保护与发展之道,在保留原有艺术特质的基础上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当务之急。电视戏曲节目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化电视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它运用电视技术的手段,突破了戏曲舞台艺术的  相似文献   

6.
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百花园中的奇葩。十几年来,随着中国电视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式多样、异彩纷呈的戏曲电视节目也呈现在中央和地方各级电视台的荧屏上。从舞台戏曲纪录片、戏曲电视艺术片、戏曲电视专题片、戏曲电视剧到京剧名段音配像节目,均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特别是中国音乐电视的问世,在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高科技的电子技术手段的结合上又走入新的境界,为戏曲艺术插上了电子的翅膀,使这一民族的瑰宝获得了富有生命力的发展远景。历史悠久的中国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  相似文献   

7.
当前,传统地方戏曲在乡村大舞台日趋没落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对历代地方戏曲文献的整理和数字化传播.为了传承这一民族文化遗产,必须像当年国家大规模开展古籍整理一样,抢救中国历代地方戏曲文献,同时借助数字出版、新媒体等现代技术,通过创新理念,拓展路径,使这一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瑰宝逐步走向复兴.  相似文献   

8.
王斌  骆兵 《青年记者》2015,(5):52-53
戏曲电视节目是中国电视节目类型中最独特的部分,它有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在现代传媒行业大发展的社会环境下,诞生了以河南卫视《梨园春》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电视戏曲综艺节目。该节目历经数年的曲折探索和实践,从诞生初期到改革发展、再到品牌提升,最终走出了一条艺术与经济双赢的特色之路。余秋雨针对戏曲与电视的联姻曾说过:"电视有自己的审美特性,它一旦与传统艺术、民间艺术相结合,必将对它们进行重组和改造,而要改造成合格  相似文献   

9.
<正>敦煌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有着无与伦比的艺术成就,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升级,承载着敦煌文化的传播媒介从传统纸媒发展到移动数字终端,大量新颖的新媒体产品代表了讲好敦煌故事、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新趋势。2021年11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会议时强调,  相似文献   

10.
纵向来看,相声艺术的发展体现出较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在相声最初的发展中,相声艺人不仅在演出中学唱戏曲、曲艺,而且通过反串的方式参与戏曲演出;在1949年以后,相声演员着力推陈出新,"传统相声"的演出空间被大大压缩,相声作为"语言艺术"的主体性得到凸显,而与戏曲、曲艺的关系日渐疏远;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郭德纲及德云社为代表的一批相声艺人接续传统,上演大量传统相声,并在演出中学唱戏曲、曲艺,参与戏曲演出,同时也恢复了过去班社体制,体现出较为明确的接续传统的艺术追求。对于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声来说,接续传统应集中于艺术层面,深入挖掘传统段子及传统的表演技巧,并以审慎的态度剔除"传统"中的不良成分,从而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实现艺术的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戏曲各种品格的剧种当属京剧。京剧不仅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精华,而且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经典和范式。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京剧理论研究较之前有了长足发展。近20年,这种发展又在加速,其体现就是京剧论著的出版。  相似文献   

12.
秦姜 《声屏世界》2009,(9):30-32
面对新的时代,戏曲广播在戏曲艺术本体的不景气和电影、电视、新媒体等新兴艺术形式及娱乐方式的严峻挑战下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13.
韩静 《青年记者》2016,(20):60-61
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在时尚娱乐文化的大力冲击之下,戏曲文化开始走向小众化和边缘化的窘境,很多传统戏曲电视节目因创新乏术而日渐式微.而近几年来,随着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崛起,以中央电视台的《叮咯咙咚呛》和天津卫视的《国色天香》为代表的戏曲真人秀节目异军突起,成为电视荧屏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些戏曲真人秀节目将真人秀节目的元素巧妙融合于戏曲艺术之中进行节目创新,对传统戏曲艺术进行娱乐化和时尚化改造,展现出独特的节目风格和艺术品位,赢得了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广泛喜爱.  相似文献   

14.
中国历史上许多优秀人物通过戏曲艺术的演绎,得到长期而又广泛的传播。本文以宋代包拯和元代姚天福为例,通过两人在传统戏曲剧目中所占份额的对比,以及戏曲艺术对他们形象的进一步突出、夸张、放大,阐述了传统戏曲对历史人物传播的特殊作用和贡献,并提出加强新编戏曲历史剧创作演出对树立正能量,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一个视听高度发达的感官时代,艺术的传播方式与接受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愈来愈多的直接作用人感官的各类艺术形式铺天盖地,挤压着传统艺术的生存空间。 近些年,作为传统艺术代表的戏曲的演出和播出与其他艺术形式及娱乐节目相比已明显趋于弱势,尤其是年轻的戏曲观众和听众越来越少了。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戏曲艺术的传承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生存空间出现了巨大危机.戏曲艺术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担负着的历史使命不言而喻当前,传统的戏曲艺术手段与剧目存在不断流失的现象,因此需要通过有效的措施对戏曲进行传承与保护.而新媒介由于具有更加丰富的传播渠道、广泛的覆盖面以及精准传播效果,能够顺应当代人的生活要求.因此,新媒介将为中国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路径与平台.本研究着力思考如何用新媒介技术对戏曲进行再创造,给传统戏曲注入一股新鲜活力,为戏曲传播发展寻找新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17.
田翔 《中国广播》2016,(7):66-69
本文以天津广播电视台农村广播《戏曲60分》为例,分析戏曲节目要打造品牌活动、走出去办广播、节目内容突出服务性,并利用新媒体互动挖掘潜在听众,担当起保护好、继承好、传承好优秀传统艺术的义务和责任,并将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8.
戏曲广播指的是广播中所有的戏曲节目。就整个戏曲艺术实践来看,舞台戏曲肯定是主阵地,它代表着整个戏曲艺术发展的水平。戏曲广播的发展必须依赖和借助于舞台戏曲创作实践的成果。但这并不等于说戏曲广播是无能为力的,它也有与生俱来的优势,这就是它美化、突出、筛选、利用戏曲可听性因素,能动反映整个戏曲艺术实践的灵活性、广泛性、深刻性。  相似文献   

19.
郭优 《新闻爱好者》2012,(10):26-27
中国新媒体艺术在20世纪80年代末起步,90年代后走出国门进入国际舞台。新媒体艺术在进入中国以来,逐渐摆脱了西方新媒体艺术的束缚和影响,经历了从解构到建构的过程。虽然步履艰难,但也渗透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每个角落。本文试着梳理了中国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以西方为借鉴,对我国新媒体艺术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裴磊 《传媒》2017,(11)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各个领域都带来了不同的影响,艺术的发展也进入新媒体时代.无论是艺术的创作、传播还是消费,新媒体技术都为其提供了新的呈现方式、传播手段和参与渠道.新媒体的交互性、虚拟性、参与性等特点,为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特点,它有着与传统艺术作品不同的特征,不再局限于有形的空间和固定状态,而更加强调大众参与和公众的体验.在对艺术的消费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分享和多维度交流成为可能,同时虚拟与在场之间的融合性和互动性特征,也成为新媒体艺术的价值体现.由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金江波教授独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的《当代新媒体艺术特征》一书,从新媒体艺术的欣赏方式、传授模式、创作目的、艺术媒介和空间与运作机制等方面,对新媒体艺术进行了全面分析.作者详细解读了新媒体艺术的公共性特征,并结合新媒体艺术的个性体验,对新媒体艺术的本质特征进行了把握,为读者提供了认识新媒体艺术的人文视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