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电影《失恋33天》无疑是2011年度国内电影市场上最抢眼的明星。该片以千万成本豪取三亿票房,创造了票房神话。在新浪微博发起的“2011年电影圈十大影响力事件”评选中,“《失恋33天》单挑4部进口片书写小成本新奇迹”。与此同时,人们对其剧情、台词和电影传达的价值观、爱情观的讨论也成为时下流行的话题。是什么因素造就了这部电影在票房和口碑的双赢?笔者认为:一是电影的营销传播;二是电影的质量和创作模式。  相似文献   

2.
2011年,国产中小成本电影屡创佳绩。为了从被国内外大片挤压的狭小的电影市场中突出重围,中小成本影片越来越重视电影的营销策略。《失恋33天》和《钢的琴》分别是2011年中国电影市场中"小成本高票房"和"小成本高口碑"的典范,通过分析其营销策略来探寻国产中小成本电影的宣传发行之路。  相似文献   

3.
邵盈  徐旭 《东南传播》2012,(3):45-47
光棍节上映的电影《失恋33天》,在上映两周之内,票房已达到2亿以上,这部成本仅仅为900万的小成本电影,着实成为2011年底电影市场的最大黑马。而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其巨大的市场成功主要归功于高效率的网络传播与营销。本文将用传播学的理论,对《失恋33天》的成功进行理论上的分析与解剖。  相似文献   

4.
王雅萱 《今传媒》2012,(5):77-79
电影用其特殊的试听语言记录着都市的变化,并揭示出都市生活的转变以及发生这些转变的动力。近年来,都市电影越来越倾向于以反映都市青年的情感生活为主题,但期间不乏一些只有夸张演绎而没传播正确婚恋观的电影。与这样的电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1月8日上映的《失恋33天》,一部典型的都市题材电影,影片不仅是大众文化的典型代表,而且创造了小成本电影的票房神话。本文就将以《失恋33天》为例,分析都市电影应符合怎样的大众文化才能创造高票房。  相似文献   

5.
陈超  熊磊丽 《东南传播》2012,(7):115-118
本文以市场与学界对电影《失恋33天》赞弹不一为研究源起,分别就中小成本国产电影现状、微博传播及市场营销三方面作为理论依据。以"电影失恋33天官方微博"在新浪微博所发内容为文本分析之基础,检视中小成本国产电影的微营销规律及特点。研究发现,电影《失恋33天》在微博营销中前后期宣传重点虽然不一,但情感诉求与口碑效应运用较为明确。同时文中也指出,官方微博运营中,微博人格化使用应前后统一,后官方微博应解决好品牌延续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国产大片和进口商业影片的双重压力下,中小成本电影创作的突围在近两年来成了广受热议的话题。2011年度的中国影坛也涌现出了《观音山》、《最爱》、《失恋33天》等一批中小成本影片,在美学取向、影像语言和商业化叙事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同类影片的创作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7.
《失恋33天》的成功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方方 《中国新闻周刊》2011,(45):66+68-66,68
在3D、古装、特效当道的大片时代,小成本电影似乎永无成功的可能。但是《失恋33天》却凭借一个与观众产生共鸣的故事和一步步精准的营销方式获得空前票房  相似文献   

8.
随着近几年我国电影市场的不断繁荣,很多小成本电影在题材选择上摒弃了大题材大制作的创作方向,转而以更加平民化的视角和社会热点话题进行深度的分析和讲述,同时小成本电影在兼顾电影艺术性的同时还准确地把握住了电影市场的脉搏,以小搏大的案例层出不穷,《失恋33天》、《泰囧》和《捉妖记》等就是低投入和高票房的成功案例。电视音画结合的传播模式对于电影的传播十分有利,因而许多小成本电影在无力登上院线的情况下电视媒体成为了放映平台的首选。本文通过对小成本电影的特点和电视传播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适应未来我国小成本电影发展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9.
在《铁甲钢拳》、《星球崛起》、《惊天战神》、《丁丁历险记》等好莱坞大片的前后夹击下,2011年11月8日公映的国产电影《失恋33天》异军突起,公映五周以来已取得了3.2亿票房,成为了今年电影市场上最大的黑马。据《失恋33天》宣传方介绍,该片制作成本仅为900万人民币,加上宣传、发行投入一共1500万;但公映5周以来,制片方净利润已达到1.2亿。目前,该片仍占据着全国总银幕数的4%。  相似文献   

10.
邱玲 《传媒》2016,(9):67-68
有关中小成本电影的概念,目前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界定。但通常来讲,总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下,没有或少有知名影星参演的影片,就可称其为小成本电影。而总投资额为1000万元~7000万元的剧情类或艺术类电影,可称其为中等成本电影。近年来,国产中小成本电影取得了较快发展。在大片纷飞的背景下,许多中小成本电影的优秀作品在创作上充分学习和借鉴经典电影优点,并结合本土特色,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疯狂的石头》到《失恋33天》,再到《夏洛特烦恼》,中小成本电影始终在闪耀着属于自己的光芒。  相似文献   

11.
党瑶 《新闻世界》2014,(5):213-214
张艺谋、陈凯歌等重量级导演们曾经创造的票房辉煌已悄然远去,如今的中国电影市场正在慢慢的发生变化。《失恋33天》等一批小成本电影成功突围,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但是,中国大环境下电影市场的快速发展也使小成本电影面临着重重困难。小成本电影应该清楚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以及不足,从而谋求更好的发展,为正在发展中的中国电影市场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耿爱芹 《新闻世界》2012,(3):131-132
"南京大屠杀"作为电影的题材,仿佛永远不会过时。可能是其本身蕴含的苦难、悲壮、爱国,抑或是人性的东西息息相关的原因。《南京!南京!》与《金陵十三钗》是最近的反映这一历史事件的两部影片。笔者试从第六代导演与第五代导演的这两部影片,结合伽达默尔的历史与偏见的关系,就两部电影之影像语言、思想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通过对两部反映特定重大题材的影片,两位导演不同的处理方式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  相似文献   

13.
最近有一部电影非常火《失恋33天》,上映第一周就干净利落地把同期上线的妇莱坞大片《铁甲钢拳》、《惊天战神》斩落马下,稳居票房排行榜冠军;截至11月23日.据官方数据显示,《失恋33天)上映三周票房已破3亿元。  相似文献   

14.
2011年《失恋三十三天》上映创造小成本青春爱情电影奇迹,至此之后,以《致青春》、《何以笙箫默》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国产青春爱情片便一直活跃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在这些电影中,有些好评不断,创造票房神话;有些则被网友痛批,被称为"烂片"。那么,当今国产青春爱情片的现状究竟如何?本文将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即《致青春》)为例,从内容核心、文化消费以及存在问题三方面,加以详述。  相似文献   

15.
段婧 《新闻世界》2012,(5):204-205
《阳光灿烂的日子》作为一部我国优秀的成长题材电影,无论是从情节、表现主题乃至重要的场景镜头等方面,都受到了同类型电影《美国往事》的影响。本文尝试结合两部影片导演的创作背景,通过两部电影文本在影像内容、影像表现手法以及经典段落的对比分析,探析我国电影在借鉴西方电影的同时,如何体现本土特色。  相似文献   

16.
刘昕荣 《新闻世界》2014,(4):236-238
近年来,国产“小妞电影”以它特殊的电影类型在电影市场上吸金不断,成为“票房黑马”,以《非常完美》、《北京遇上西雅图》、《失恋33天》等为代表的8部电影包揽票房超26亿,如此成绩令业界人士瞠目结舌。“小妞电影”的异军突起已经成为一个不可辩驳的事实,为何国产“小妞电影”如此走俏?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用最少的钱,去赚尽可能多的票房这是中国电影人最希望达到的目标,而《失恋三十三天》却做到了,影片票房成功夺取了市场占有率第一宝座。一部电影的成功,原因可能是它的选题紧扣时代脉搏,可能是它满足了受众某些方面的追求与幻想,也可能是它有一个十分优秀的营销团队,就这部电影而言,它就是一部综合了以上几种可能的作品。本文试图从传播学角度探讨该影片热播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18.
以《疯狂的石头》、《我叫刘跃进》、《即日启程》、《十全九美》等为代表的中小成本影片以"现代荒诞剧"的类型姿态在中国电影的产业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这类电影是在新世纪咄咄逼人的商业大片和小制作的艺术电影遭遇美学和市场危机的背景下开启的一条新路径,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但在肯定其文化意义的同时,年轻的电影导演还必须面对和解决电影产业化态势下这类小制作影片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9.
范玉明 《东南传播》2012,(6):116-117
2011年中小成本电影《失恋33天》取得的票房神话,让我们不得不关注微博营销这一新兴的电影营销方式。根据电影内容、营销目的的不同,微博营销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可以分为舆论领袖营销、话题营销、平台合作营销、活动营销、口碑营销等。微博营销作为一种新的营销方式在具体实施的时候会遇到一些问题,如会出现过度营销、无效营销等情况。我们在具体实施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有效观众主体的锁定,做到精确营销。  相似文献   

20.
夏洁 《青年记者》2017,(9):73-74
国产电影《无人区》和美国电影《不准掉头》是两部具有代表性的犯罪公路片,有着明显的西部、犯罪元素以及黑色幽默,主人公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人性的善恶在其中沉浮.两部电影里,情节、人物设置、叙事都有相似的地方,却又有所不同,其中有两个非常特别、具有代表性的女性角色:《不准掉头》里的格瑞斯和《无人区》里的舞女,她们的角色设定各有异同,在影片中的地位迥异. 戴丽娜认为公路片是以旅程和道路为叙事载体,以主人公在路上的遭遇和人物内心的转变来推动剧情发展,表现人们疏离、孤独、寻找、沟通、反叛等内容的类型电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