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系"电视艺术理论名家系列访谈"之七.王伟国先生以缜密精炼的表述阐释了他对于中国电视剧创作、生产及本体理论研究中纲举目张的三个重要理论支点的理性思考市场化是中国电视剧生产的现实生存和未来之路;审美化是电视剧艺术对观众实施美育、怡情娱心的必然之境;影像化则在电视剧艺术丰富多样的外在形态中日臻完善的本体特征;为电视剧艺术理论研究的深化和创新提出了富有包孕性的理论设想和框架.  相似文献   

2.
杨青 《新闻爱好者》2010,(9):142-143
中国电视剧的现状、创作与运作并非一片繁荣,认清电视剧的本体无疑对电视剧的理论研究与现实创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电视剧的传播角度、艺术角度和商业角度来探寻当代中国电视剧的本体,试图为探寻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剧本体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3.
张陆园  曹蔚 《传媒》2016,(22):92-93
经过近六十年的艰辛探索,中国电视剧的品质不断提升、类型不断丰富、体系不断完善、市场不断健全。无论是在电视、电脑、手机等不同收视终端方面,还是在客厅、公交、地铁等不同收视地点方面,抑或是古装剧、都市剧、谍战剧等不同收视类型方面,都能感受到观众对电视剧的喜爱与追捧,从中也可以管窥中国电视剧内容生产与传播的繁荣图景。与实践领域的“火热”场面相比,当下电视剧理论研究领域却相对“冷清”,这一冷一热之间的巨大反差暴露出了中国电视剧理论研究的薄弱无力。由中国传媒大学张国涛教授独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电视剧本体美学研究:连续性视角》是近年来电视剧理论研究领域一部不容忽视的用心之作,该书的学术价值凸显在理论研究的高度、历史延伸的深度和现实解读的力度。在位居时代主流的文本批评范式遭遇危机的当代中国电视剧理论研究格局下,电视剧本体研究范式亟待重启和推进,该书运用现象学美学和接受美学的理论与方法,从电视剧的连续性这个全新而独特的视角出发,对电视剧本体美学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电视剧作品越来越多的面世,研究电视剧叙事的著作也越来越多,并且大多是从西方叙事学的角度进行。我认为,中国电视剧叙事的理论基础,应该从中国本土的叙事学理论中寻找。提出此观点并不是不同意用西方的叙事学观点来研究中国的电视剧叙事。西方的叙事学的确有它可取之处,只是在运用西方原理的同时,一定要想到,中国电视剧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产物,也应该从中国叙事学的角度来研究电视剧的叙事。  相似文献   

5.
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中国电视剧艺术委员会和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北京分会于1987年2月22日至26日,在北京联合召开了中国电视剧发展史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电视剧艺术工作者、理论研究人员等40余人。与会代表回顾了1958年我国电视剧初  相似文献   

6.
娱乐消费、文化狂欢、资本联姻等思潮,决定了21世纪中国电视剧创作的整体语境,也决定了21世纪中国电视剧批评的基本形态。在这样的语境下,电视剧批评领域中的解构与建构之争、模仿与再造之争,应和着类型化理论、文化哲学理论、影像诗学理论、影视史学以及影视人类学理论的融入与嬗变,一同构筑起了21世纪中国电视剧批评发展进程中的繁华景象。文章以此为观照对象,分别从学界关于电视剧品格的世纪辩论、民营影视公司的兴起及影响、电视剧类型理论研究的多样化演进等三个方面,对21世纪以来的中国电视剧批评进程进行了全景式的回溯与梳理。  相似文献   

7.
试论当下中国军事题材电视剧的新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当下中国军事题材电视剧为研究对象,以电视传播学的内容论、接受论、效果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对案例的梳理对比和理论的深层探究,分析当下中国军事题材电视剧的发展新特点。  相似文献   

8.
发生在电视剧批评领域的后现代文化理论以致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评,是承续了文学领域后现代文化批评的余绪,其主要的策略依然是从现象出发,以电视剧领域纷乱的现象为依据,诠释西方的文化理论.本文主要针对新历史主义理论在中国电视剧批评领域的兴起所引发的种种非历史主义价值取向,以及伴随中国电视剧市场化出现的电视剧的商品属性、娱乐属性、文化产业属性的确认与放大所呈现的电视剧后现代文化表征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9.
电视剧与文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斌 《现代传播》2006,(5):92-96
电视剧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产品,是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本文在经典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中国电视剧文化研究的现状,对以文化研究为立场研究电视剧的主要范畴、理论资源和研究范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讨论,并提出电视剧文化研究应该走向与政治经济学、诗学相互补充的辩证道路。  相似文献   

10.
1990年前后,中国电视剧理论研究范式发生了从本体研究范式到文本批评范式的转变,这种转变适应了中国电视剧生产与传播的时代要求.随着长篇电视剧时代的到来,文本批评范式陷入困境,重启和推进电视剧本体研究范式成为一种趋势.本文并对基于本体研究范式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自1956年第一部电视剧播放至今,中国电视剧己走过了二十八年的历程。为了把电视剧的发展过程作为一门历史科学对待,为了把电视剧的艺术实践和理论问题置于历史的背景上进行研究,从而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今后科学地、深入地进行电视剧理论研究打下基础,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北京电视剧艺术委员会、北京电视剧艺术家协会于1987年2月22日至26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国电视剧发展史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电视理论工作者,来自第一线的电视剧导演和编剧,以及有关高等院校的教师共四十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着电视剧发展史的分期,电视剧的观念和特征,电视剧的美学特征等议题进行了严肃认真,紧张活跃的讨论。与会同志一致感到:这是一次史论结合的、联系实际的学术讨论会。  相似文献   

12.
1958-1980年中国电视剧理论研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长期以来,1958-1980年被学界认为是中国电视剧理论研究的"空白期",但是经过多方检索,作者发现了这个阶段关于电视剧理论的15篇文章,这些研究取得了不可忽视的理论贡献,特别是其中的<电视剧浅议>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这个阶段的理论研究也表现了独特的研究特点.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电视剧的受众批评模式,经历了无理论支撑的泛谈式批评的萌芽期,引进接受美学等理论后初步对电视剧文本进行批评解读的探索期,运用多种理论(包括中国传统理论)研究、批评的理论自觉期.本文对其不同时期的受众批评模式进行梳理分析,以探寻其嬗变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国电视剧,作为一门最年轻的叙事艺术,虽然仅仅经过了40几年的发展历史,但却呈现出蓬勃的发展趋势.据2002年统计,当年审批通过的电视剧已达到了804部、16420集,电视剧在人们的日常文化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观看电视剧已经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相当重要的一个部分.但对于电视剧艺术的理论研究,尤其是电视剧发展史的研究还是相当薄弱的.北京广播学院的高鑫教授和吴秋雅博士合著的<20世纪中国电视剧史论>(学苑出版社2002年11月版),可以说是近年来关于中国电视剧发展史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电视剧第一篇理论研究文章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家公认的我国第一篇将电视剧作为独立的艺术形态加以阐释的理论文章,是发表于1980年的《电视剧杂谈》。本文对笔者本人发现的《电视剧浅议》一文进行了各方面的考证和分析,认为中国电视剧理论研究的起点应是1964年发表的《电视剧浅议》一文,而这一时间比1980年提前了16年。  相似文献   

16.
时至今日,中国电视剧批评万象丛生,电视剧理论批评究竟要以怎样的姿态参与电视剧创作,走向未来的中国电视剧批评又将会面对怎样的局面。"4.11"文化事件中,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曾庆瑞和本山传媒董事长赵本山之间的有关电视剧批评的正面交锋,给了我们一个关注中国电视剧批评现状的新契机。本文从批评历史、现状与方法角度将话题直指中国电视剧批评。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部关于电视剧创作的学术专著,同时也是一部教材,该书将作为中国电视剧制片人资格考试的参考教材使用。 该书内容分为两部分,前五章是关于电视剧理论的阐述,如电视剧的艺术定位,、电视剧的类型研究、影视语言等。其中包含着许多对影视艺术的独到见解。后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中国电视剧理论批评发展的主要动因,认为创作并非决定理论批评发展和走向的唯一要素.文化语境、批评氛围与文艺政策主导着一个时期理论批评的基本面貌,教育体制、学科建设也是新时期以来电视剧理论批评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全球化的理论思潮、姊妹艺术理论之间的互动都直接作用于电视剧理论批评的发展流变.  相似文献   

19.
在新世纪的十多年中,中国电视剧无疑已经成为最为强势、最为主流的大众视听艺术形式,坚守并确立了电视剧艺术独特的创作美学体系.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力图总结、梳理新世纪以来中国电视剧类型化创作以及叙事方式方法的演变,并由此分析探索我国电视剧创作所取得的成就与不足,以丰富和深化电视剧叙事理论的研完.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当前中国电视剧生产与传播中四个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梳理与整合 ,提出了一些富于新意的见解与观点 ,包括 :从话本到电视剧 :作为通俗文化经典艺术样式的源流分析 ;故事———电视剧的特质 :对中国电视剧创作三个误区的辨析 ;“天平” :对中国电视剧社会功能的再认识 ;健康 :中国电视剧评价的基本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