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众声喧哗于中国高速发展之际必须将反腐进行到底,加强公众舆论监督,中国已经不自觉步入了中国式的"后扒粪时代"。面对网络的辅助与冲击,全民皆成信息传递者,享有议程设置的权利,但在打造公民新闻与创造公共领域的道路上,践行"后扒粪运动"需步步谨慎,且不忘提醒公民自行小心。本文旨在讨论开创中国式的"扒粪时代",致力于强化舆论监督的可行性,及其防范过激不当的后果,进一步为觉醒中的部分不理性公民意识设立防范规制。  相似文献   

2.
媒体的社会责任——新闻史上“扒粪运动”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郭钦 《新闻前哨》2003,(2):42-43
一、追溯历史:拯救美国的“扒粪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过南北战争后的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空前富裕,进入所谓“镀金时代”。但急剧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使社会结构短期内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也产生了种种社会问题。美国处在一场巨大变动的前夜。就在这一关键时刻,美国新闻界开始的“扒粪”(muckraking)运动却有力地制止了腐败的蔓延滋生,促进了美国社会的改良,使其躲开了一场重大危机。记者林肯·斯蒂芬斯是这场“扒粪运动”的重要人物。他的自传《林肯·斯蒂芬斯自述》对  相似文献   

3.
扒粪运动曾在美国世纪之交的社会变革中产生重要影响,鉴往知来,中国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和国内环境,是否以及如何发挥新闻舆论监督作用是一个值得重新思考的议题。对扒粪运动及其与美国社会改良间关系的回顾研究,对当前我国的新闻舆论监督及发挥其对社会改良的正面促进作用,具有很切实际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据不完全统计,短短3年时间,中国的微博用户数量已经超过3亿。有人称现在是一个“人人拥有话筒”的微博时代,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要摆脱正在逐渐边缘化的命运,只有一条路:遵循规律,自我革新。近年来,苍南县广播电视台《苍南新闻.调查》栏目,通过财务一些可行性手段,进行新一轮新闻变革,按“新闻规律办事”,做“正确而好看”的新闻。  相似文献   

5.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新闻界曾出现过一场声势浩大的舆论监督行动,即所谓“扒粪”运动。 这一称谓,源自罗斯福的一次讲话。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他把那些专门揭丑的记者比作小说《天路历程》中的“扒粪者”,只知道手拿粪耙朝下挖,满目都是秽物,看不到任何美好的事物。这一称谓虽然带有贬意,却在公众中大大提升了记者形象。历时十余年的  相似文献   

6.
轰轰烈烈的美国新闻界"扒粪运动"虽然过去了一个多世纪,但作为媒介监督社会的序幕影响至今。网络媒体随着自身的发展,也开始发挥其舆论监督的巨大威力。网络揭丑与美国的"扒粪运动"有很多近似之处,但也有许多不同点。  相似文献   

7.
解雯昕 《新闻世界》2013,(7):303-304
【摘要】“文人论政”是近代中国报刊史上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中国新闻舆论监督的启蒙。本文试从分析“文人论政”的定义及缘何消逝、“新闻舆论监督”的内容及现状入手,针对现在我国新闻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旨在从“文人论政”的精华中发现对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尹超  尹增刚 《青年记者》2006,3(9):59-6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治明的进步,法治在社会生活中也逐渐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勿庸置疑,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监督手段,新闻舆论监督在我国政治与法治建设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新闻舆论监督以其特殊的社会功能,在推动立法、监督执法、促进司法改革(甚至司法公正)、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等等方面,对我国的法治建设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近年来有关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律事件也日益增加,“新闻官司”(新闻侵权诉讼)时常出现,“媒介审判”①对司法审判也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等等。  相似文献   

9.
近日读《新闻记者》今年第3期上关于舆论监督应否“与人为善”的争论文章 ,双方都有一定的道理 ,也各有不足。为了今后舆论监督的健康开展 ,我以为值得作进一步的探讨。关于舆论监督的对象 ,这些年来经过新闻界和理论界的讨论 ,已经基本取得共识 ,即主要是针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 ,当然也可以包括一般的社会批评。我国的宪法在赋予公民言论自由的同时 ,也赋予了公民对国家机关与国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这是因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拥有强大的行政、司法的权力 ,普通的公民作为单一的个体 ,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政府机关运…  相似文献   

10.
王美英 《新闻世界》2012,(10):170-171
我国已经进入了“大众麦克风”时代。在麦克风效应下,网络反腐呈现出一些特征:借助技术手段晒腐败行为的作用机制;官方与民间相结合的反腐主体;网络反腐力度大,成效显著。与此同时,网络反腐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网络反腐开辟了舆论监督的新战场;是我国公民政治权利的重要实现形式,给党和政府的反腐工作带来了考验和机遇。  相似文献   

11.
公民意识和网络舆论监督——兼论网络舆论监督影响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网络舆论监督事件纷至沓来,其频率和密度不同以往,预示着网络舆论监督时代的来临。从公民意识的角度现照网络舆论监督,把握二者间的互动关系,有利于揭示网络对社会的深层次影响。网络舆论监督的强大影响力,主要体现在“聚合效应”、“现实效应”和“蝴蝶效应”上。就未来发展而言,网络舆论监督不可能单独存在却又必然长期存在,但由于其“两面性”特点,需要对其规范和引导。  相似文献   

12.
金兼斌  李晨晖 《编辑之友》2018,(1):69-74,80
基于对“公民编辑”概念的梳理,我们认为在当今社会化媒体时代,“公民编辑”主要表现在自媒体平台、互联网知识社区以及个人日常知识和内容管理这三种形态上.作为自媒体平台的责任人和把关者,“公民编辑”兼具内容生产和运营者角色,并需要有自我把关意识,以确保可持续发展;在知识社区中,扮演编辑角色的媒介参与者要善用认知盈余进行协作式的知识生产与传播;而在个人知识管理层面,“公民编辑”能力主要体现在利用云服务等新技术工具进行知识和内容的有效整合和组织管理.针对“公民编辑”的概念和形态,文章还探讨了“公民编辑”素养的核心要素,以及“公民编辑”兴起对社会和文明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舆论监督是党报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舆论监督是一个新闻媒体的立身之本。那么,党报的舆论监督工作,怎样才能跟上时代步伐,为实践“三个代表”更好地发挥作  相似文献   

14.
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人都成为了自媒体,可以用多种方式进行舆论监督。但由于网络舆论监督的局限性,难免出现信息失真,把关人缺位等问题。本文以2013年2月17日发生的“李天一案”为例,试分析其传播机制和传播效果,探究该事件对我国网络舆论监督领域的影响和启示。  相似文献   

15.
许静 《新闻前哨》2007,(5):80-80
在新闻实践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对某事、某单位或某人的舆论监督有“头”无“尾”,缺乏力度,导致公众对媒体产生“怀疑”和“不信任”。要消除这种“不信任”,新闻舆论监督就必须“寻根究底”。一  相似文献   

16.
曾几何时,山西长治日报社的舆论监督备受全国关注,成为我国新闻界舆论监督的“一道风景”,诸多新闻单位去考察学习,许多学者去探讨研究,被称为“长治日报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原任长治市委书记的吕日周有着直接的联系,没有吕日周对舆论监督的重视也难有“长治日报现象”的出现。如今,吕日周同志已调离长治数年,长治日报社的舆论监督还能继续下去吗?本文所述的就是长治日报社坚持“瞭望哨”不撤,“啄木鸟”不走,紧紧抓住新任市委书记张兵生继续重视舆论监督的大好机遇,将舆论监督经常化、深入化、规范化,并为此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誓将舆论监督进行到底,,其做法具体、经验丰富、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17.
“新闻必须完全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报道的“真”与“实”对舆论监督稿件而言尤其重要。记者在采写舆论监督稿件时,要全面、公正、客观。这在新闻界已被再三强调。那么,舆论监督稿件的编辑环节在避免侵权上应该做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18.
金海鑫  梁芷铭 《新闻界》2013,(17):16-20
舆论"扒粪"具有表现形态的公开性、发展过程的曲折性、讨论空间的开放性、社会影响的轰动性和主题发泄的多样性。它促进公民意识的觉醒,推动全民监督的互动,构建舆论生态的和谐,有利于新闻舆论的独立和网络反腐的生成。但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它又陷入缺乏法律保护、关注范围相对较小、非理性发泄色彩浓厚、易受利益集团利用等困境。  相似文献   

19.
“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这是1998年朱镕基同志视察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时对舆论监督所做的定位,其中足见舆论监督责任的重大。要正确发挥新闻对法制建设的舆论监督作用,主要是通过揭露违法行为,痛击社会不良现象,引起全社会警觉。如果记者不懂法,写出的新闻稿本身与法律不符,  相似文献   

20.
齐琳娜 《传媒》2016,(8):92-93
媒体舆论监督,对社会正义的实现起了重要推动作用.完善的媒体舆论监督体制,应为司法机关的调查和法院作出公正判决创造有利的舆论环境.舆论监督可以追问真相,但不应该对案件结果做出先入为主的判断,不能干预司法部门的判决结果.对此,本文在简要探讨大众传媒“舆论审判”自身原因的基础上,重点从三方面入手分析了大众传媒如何防范“舆论审判”,以期进一步推动媒体舆论监督机制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