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论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君君 《唐山学院学报》2009,22(1):48-53,68
民事立法中已经确立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在本质上属于民事诉讼,但其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却一直得不到解决。文章在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与赔偿涵义界定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立法与实际,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同时考虑到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不同法律部门的协调和域外立法的借鉴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在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确立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建立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刑事立法禁止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对犯罪行为造成的精神损害要求赔偿,这既与宪法和民事立法相冲突,也给司法实践造成了矛盾与困惑。随着国际范围内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建立,为更好地保障受害人的合法权益,我国有必要在借鉴国外立法和司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行的刑事实体法和程序法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均未做具体规定。这背离了确定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立法初衷,对刑事犯罪的被害人也有失公平。文章试图分析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精神损害赔偿的意义,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实现公平正义的法律目的。  相似文献   

4.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民事诉讼法中已经建立,但该制度在中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却遭遇闭门羹。这一立法缺失直接侵犯了被侵害者的合法权益,不符合公平正义的原则。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情况,阐明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刑事诉讼法中缺失的原因,明确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建立的价值所在,旨在促进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5.
当前,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精神损害赔偿在学理解释和司法实践方面存在问题,精神损害赔偿存在立法缺陷.应当完善民事立法、刑事立法,使刑事、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与民法、民事诉讼舷法的研究协调统一起来,充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6.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否应当包括精神损害赔偿,历来就存有争议。由于我国相关法律不承认刑事附带精神损害赔偿,致使我国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存在诸多缺陷,严重影响了被害人权益的保障,也不利于树立司法权威。确立刑事附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其基本价值取向在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维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在我国确立刑事附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有其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依据。应严格按照相关的民事法律规范确定附带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权主体、赔偿范围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当前,把精神损害赔偿适用到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已是大势所趋。从分析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出发,对建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提出了六点建议:一、修改、调整相关的法律法规;二、确立合理的赔偿原则;三、确立适度的精神损害赔偿的条件;四、扩大请求赔偿损失的范围;五、确立赔偿数额时赋予法官自由裁量权。  相似文献   

8.
我国刑事案件中的被害人无法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提起精神损害赔偿,而且被害人损害赔偿权的实现在实践中也缺乏保障。这严重影响了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法律责任体系的合理化建设,也不符合世界各国立法趋势。因此,我国要借鉴各国立法经验,建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和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仅限于物质损失,而没有精神损失。众所周知,精神权利愈来愈受重视,在民事法律规范对精神损害赔偿请求予以承认和支持的同时,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却将其拒之门外,刑事法律制度与民事制度对精神损害诉讼的不同规定,造成立法不统一,由此在实践中产生了许多问题。所以,本作论证了刑事附事民事诉讼中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充分理由,以期解决目前有关立法上的冲突,充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0.
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司法实务界和理论界的一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现阶段关于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的理论之争以及对此问题存在的司法困境,主要是由于立法层面制度的不协调造成的。在我国,对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之争聚焦在两个方面:其一,在实体上是否应当确立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其二,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采用什么程序加以保障。立法应当确认刑事被害人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实体权利和诉权以确立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完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以及赋予刑事被害人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程序选择权,从而建立程序保障机制。从制度建设层面完善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建构,才能正本清源。  相似文献   

11.
诉讼监督是检察机关行使宪法赋予的法律监督权的专门性活动。诉讼监督权包括立案监督权、侦查监督权、审判监督权、刑罚执行监督权和民事审判、行政诉讼监督权。而司法实践中存在着对公安机关侦查活动的监督不力、对法院量刑、判决结果无针对性监督、执行监督存在死角等诸多问题。因此,立法上需要完善,检察官的现行考评制度等工作机制也需要调整。文章针对当前诉讼监督的瓶颈,挖掘其制度设计上的原因,研究诉讼监督的有效方式,从立法、工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传统观点司法拘留就是民事拘留,民事拘留就是司法拘留,然而立法和司法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早已使司法拘留的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的实践与立法使司法拘留突破了民事诉讼领域,从而在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中存在司法拘留,因此,再也不能简单地把司法拘留等同于民事拘留。  相似文献   

13.
立法的不明确容易引起附带民事诉讼间接损失赔偿的争议。从法理依据、国外或地区对附带民事诉讼间接损失立法和司法实践、国家法制统一、公平正义等角度出发,我国附带民事诉讼损失赔偿应当包含间接损失,并在理论研究、立法等各个方面对附带民事诉讼间接损失赔偿制度加以完善,特别是应当确立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14.
我国目前的刑事附带民事制度在立法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笔认为,应当明确是否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选择权。明确规定因犯罪引起的民事案件的管辖权专属审理该犯罪刑事案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取消对附带民事诉讼请求权内容的限制,取消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5.
诉讼标的理论是大陆法系民事诉讼法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是民事诉讼程序规范化、精密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刑事诉讼价值是刑事诉讼程序追求的取向,刑事诉讼价值在保障实体公正中发挥着重要功能。本文以刑事诉讼价值的实现为目标取向,对影响刑事诉讼公正和法益价值的因素,结合新刑事诉讼法的精神,着力从实现刑事诉讼价值的措施的角度进行探索解析,为进一步深化刑事诉讼价值问题研究和司法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发生旅游纠纷时。旅游者为了获得更多的赔偿,需要综合考虑过错责任、举证责任、赔偿范围等因素来选择适合的诉讼雏权途径。在提供旅游服务一方违约行为明显,易于举证的情况下选择提起违约之诉,而在已造成人身或财产损失的情况下,宜提起侵权之诉以期获得更大的赔偿。简言之,需始终把握有刺于己的原则,做出便于诉讼,降低成本,易于胜诉,获利最大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