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放眼当前的教研舞台,遍地开花的观摩课、展示课、竞赛课、研讨课,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少有人单独执教第一课时,偶有执教第一课时的,也往往会把课上得不伦不类。从课的起点看一学生对文本一无所知,应该是不折不扣的第一课时;可从课的终点看——学生对文本已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又无疑是第二课时。再仔细一琢磨,觉得既不是第一课时,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学生识字学词、读通文本的教学环节;又不是第二课时。因为第二课时的教学不可能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零”起点上。这样的教学安排,有人称为教学内容“前置”,即本该第二课时学习的教学内容被提前到第一课时,而第一课时该落实的教学目标却没有进行或匆匆走个过场,这就使第一课时被上得“太胖”。这种“太胖”了的第一课时。老师们看了之后,都会心存疑惑:第一课时这样上,第二课时干什么?导致这种不正常现象的深层原因,是教者缺乏课时观,课时目标如雾里看花,模糊不清。[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正>语文阅读教学如登山,第一课时是山脚,第二课时是山腰,第三课时是山顶。第一课时在语文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正确处理好第一课时能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传统的第一课时有以下几个步骤:审题—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理解词语—了解内容—划分段落等。传统的第一课时教学的结果往往过于单调,对于教师而言,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重任全部放在第二、第三课时讲解有点困难,学生也早就对这样枯燥乏味的方式了如指掌都,毫无  相似文献   

3.
今年四月份,我们有幸观摩了“全国课改试验区苏教版小学语文试验教科书首届阅读课堂教学大赛”,本来让人欣喜的是,大赛组委会发给的教案汇编告诉我们,会有许多老师上第一课时。然而,从实际操作的情况来看,第一课时教学还是太“胖”了。有许多听课的老师有这样的疑惑:这样上下来,第二课时做什么呢?作业?拓展?写生字?没有听到一节真正让学生在第一课时里读通读顺课文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一般来说,老师们在讲读课文第二课时前,都会进行复习,目的是回顾第一课时所学内容,为第二课时教学做好铺垫。平常,我们所见到的复习环节,大多是让学生把已经掌握的知识复述一遍。例如,以前我教学《童年的发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一文,第二课时的“温故”环节,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相似文献   

5.
初读也精彩     
于永正老师说过:“书不读通不开讲”,就是指阅读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将课文读正确、读顺畅,也就是做到不读错字、不漏字、不添字、不读破句,这是第一课时教学的重点。只有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落实了,才能更好地打开阅读教学的大门。那怎样才能让第一课时教学上出实效,上出精彩呢?我觉得应紧紧抓住一个“实”字.  相似文献   

6.
在语文教学中,很少有教师把第一课时作为公开课进行教学,因为传统的第一课时,教师只是为学习课文扫除生字障碍,疏通课文,更多地偏重于语文的工具性,而这样的课堂忽视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忽略了情感的启动,毫无精彩可言,又如何登得了大雅之堂?其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应从第一课时人手。那第一课时怎么上才有效?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高英 《学生之友(小学版)》2013,(21):F0003-F0003
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度老师曾提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倡简、务拳、求实、有鹰”的八字方针;朱作仁教授则提出课堂教学要三实:真实、朴实、扎实这些观念给我们以启迪,扎实、有效读通读顺课史并进行有效地识字.应当是筘一课时的教学追求于永正老师也说过,书不读熟不开讲于老师进行第一课时教学时,也是这样做的课前.于老师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其中一点就是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课始,他拿出充足的时间给学生自由读课文,  相似文献   

8.
于永正老师说过:“书不读熟不开讲”,所以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做到正确连贯是第一课时教学的重要内容。然而,在许多纷繁的公开课、研究课的教学中,以及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第一课时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让第一课时不是过“胖”,就是过于简单。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大家在探索课堂阅读教学改革中,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对第二课时教学的探讨中,普遍认为第一课时“没戏好唱”,夹着书本走进教室,摊开来就是“课题质疑——学习字词——读通课文——划分段落”。这样的教学方法,就算教师不厌倦,学生也早就了如指掌。毫无新鲜感可言。  相似文献   

10.
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很少有教师主动拿第一课时教学来对外展示,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无主题式的教学。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一会儿是识字,一会儿是资料展示,一会儿是质疑,一会儿又是简单或无明确目的要求的朗读,只求广度,不求深度,主题也不够突出。(2)越位式的教学。把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或应该是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生硬地放到第一课时来上,学生缺乏对课文的理解,一片茫然,结果只能跟着老师走,缺乏主动性,  相似文献   

11.
不久前,笔者在某小学三年级听了一节语文课(第一课时)。经历了这样的一幕字词教学: 师:小朋友们,课前老师已布置大家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请大家打开《学习手册》做这一课的第一题“看拼音写词语”。  相似文献   

12.
教学中,我们常常面临这样的现实:上课伊始,老师告诉学生说:这篇课文我们要重点解决如下几个问题……课的结束,老师对学生强调说:这篇课文我们们要重点掌握这样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回路”,是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在谈语文教学时提出的“在文章中走个来回”的观点中的重要内容。先生说,阅读教学首先要让学生通过课文语言的阅读,理解、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称之为“来路”。目前的许多语文教学现象,较多地关注了“来路”的问题;“回路”指的是在“来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内容”走向“课文的语言”,而这一点,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被关注的很少,或者说被许多老师忽略了。这样的缺失,恰恰造成了阅读的低效与学生习作水平的低下。笔者试结合《第一朵杏花》(苏教版)一文第二课时的教学,谈一谈如何落实张志公的“回路”思想,如何实现小学生阅读与习作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4.
讲读课文的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体,就一篇新课而言,第一课时是学生的“黄金时间”,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然而,长期以来在讲读课文的教学中却存在着轻第一课时、重第二课时的现象。造成了第一课时结构呆板、内容单调、效率不高;第二课时内容多、形式复杂、师生负担重的偏颇。渠县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课题组为改变这一现状,历经六年探索、研究和反复实践,总结出“五步教学法”。该教法的五个程序前铺垫、后延伸,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和“求知欲”,较大程度地提高了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益。这里刊载《讲读课文第一课时“五步教学法”简介》及教学设计,旨在引起更多的教师重视学生的“黄金时间”,精心设计和安排讲读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进一步提高讲读课文的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15.
从教以来,总是有一个教学上的难题困扰着我,那就是:如何让第一课时上得既有情趣又有新意棚5怎样的第一课时阅读教学才是扎实有效的?我认为第一课时必须要抓好字词教学,强化初读效果。在引导学生读准、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为精读感悟做好充分的准备。为了让这些内容落到实处,第一课时必须要扎扎实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黄山奇石》是一篇传统课文。当学生时我学过这篇课文,做教师后我又讲过三次。为此,我对此文的教与学记忆犹新。犤传统教学设计犦这一课的教学流程分两个课时进行。第一课时:首先明确教学目标,接着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然后开始逐段学习分析词句。第二课时:识字、写字。这样的教学设计,突出地显现出重分析、轻读悟,重教师讲、轻学生学的问题。其实,一篇课文如同一架飞机,这样的设计,没有给学生一架完整的“飞机”,让学生自己去琢磨“飞机”的构造,而是给了学生许多被人为肢解得七零八落的“零件”。整节课…  相似文献   

17.
《黄山奇石》是一篇传统课文。当学生时我学过这篇课文,做教师后我又讲过三次。为此,我对此文的教与学记忆犹新。[传统教学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流程分两个课时进行。第一课时:首先明确教学目标,接着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然后开始逐段学习分析词句。第二课时:识字、写字。这样的教学设计,突出地显现出重分析、轻读悟,重教师讲、轻学生学的问题。其实,一篇课文如同一架飞机,这样的设计,没有给学生一架完整的“飞机”,让学生自己去琢磨“飞机”的构造,而是给了学生许多被人为肢解得七零八落的“零件”。整节课就…  相似文献   

18.
一、个案:《鲸》教学片段 《鲸》是人教版教材中一篇经典课文。有位老师教《鲸》第二课时,首先回顾第一课时学习的说明鲸“大”的段落,接着进入重点环节——研究“鲸”不是鱼的原因:通过“鲸的确是庞然大物,你说它可以当鱼中之王吗”这个问题过渡,再让自读2、5、7自然段,找出鲸不是鱼的理由,然后交流,相机点拨。在点拨过程中,有以下“联系造字理解鲸不是鱼”的教学片段:  相似文献   

19.
我们认为 :第一课时的内容 ,是学生学好一篇课文的重要环节。阅读教学第一课时上得好坏 ,也体现了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和教学水平的高低。更重要的是 ,教师认真上好了语文每篇课文的第一课时 ,就能很快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增强语文意识。因此每个语文教师都要重视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 ;教学研究人员更要重视语文课第一课时的教学研究。然而 ,近些年来 ,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的教学被忽视了 ,从上至下 ,从全国各地的“赛课”、“教研课”、“示范课”等等看来 ,绝大多数是课文的第二课时 ,即分析课。似乎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上得好不好 ,不那么重…  相似文献   

20.
曾立珍 《教师》2012,(16):68-68
一、设计有效性的教学目标 平时我们外出听课总会发现教师上的展示课课时模糊不清。说是第一课时,它又没有进行字词的学习、读通课文、写字等。说是第二课时,然而学生对文本的接触又像是刚刚开始而已,但从教师的教学过程却看到了学生理解文本,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教师小结,看到了第二课时目标。如果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这样教,第二课时又该如何教?如果平时我们不这样教,为什么展示课又这样作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