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职业教育参与相对贫困治理进程是后精准扶贫时代相对贫困治理的关键组成部分。2020年是我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也是检验精准扶贫取得成效的重要节点。随着贫困治理力度的持续加强,绝对贫困现象被有效消除,相对贫困治理逐渐成为后精准扶贫时代贫困治理的核心内容。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在目标、对象、内容层面存在较强的内在耦合,职业教育参与相对贫困治理有利于脱贫攻坚战略的达成、有利于区域社会经济转型升级、有利于阻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后精准扶贫时代,职业教育参与相对贫困治理进程应做好顶层设计:转变扶贫内容方式,注重贫困人口的精神扶贫,调整人才培养定位,满足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大教育资源投入,促进职业教育的质量提升,不断释放职业教育参与相对贫困治理的效能,有效推进相对贫困的治理进程。  相似文献   

2.
袁利平 《教育科学》2021,37(2):14-21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教育扶贫是后扶贫时代缓解相对贫困的基本方略.教育缓解相对贫困是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提升贫困人口脱贫能力的关键所在,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更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的重要支撑.在后扶贫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缓解相对贫困的指南针,"造血式"精准扶贫是缓解相对贫困的主渠道,健全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是缓解相对贫困的支撑点,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是缓解相对贫困的突破口,实现教育公平正义是缓解相对贫困的归宿地.教育缓解相对贫困在制度安排上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制度设计理念,培育贫困人口坚定的制度自觉,健全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制度,优化教育资源的高效配置制度,进而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激发贫困群体内生动力,完善教育扶贫顶层设计,提高教育贫困治理实效,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贫困治理进入后扶贫时代,扶贫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性更加凸显。通过审视高等教育扶贫供给侧发现:传统高等教育扶贫观难抑贫困再生,离散化的高等教育扶贫制度消解了扶贫效果,失衡的高等教育扶贫资源供给阻碍了扶贫效能发挥。优化高等教育扶贫供给模式既是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系统落实精准扶贫思想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引、体系化的制度保障和差异化的资源供给是实现高等教育扶贫精准供给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4.
高等体育院校的内涵发展有其内生逻辑和外在动因,新时代高等体育院校内涵发展应着力完善治理体系,服务国家战略,助推新时代发展。针对功能定位、办学特色、服务能力、综合效益等方面的挑战,应完善院校治理体系,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满足专业人才需求;赋能“三位一体”模式,提升资源配置效益;强化体育行业特色,办好运动项目学院;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促进文化传承创新。  相似文献   

5.
职业教育扶贫作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面,是打赢精准脱贫攻坚的现实选择,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实践中,存在扶贫对象贫困程度测量与认定模糊、扶贫措施与扶贫对象需求相脱节、多元协同主体缺失等困境,文章基于乡村振兴视角,结合乡村振兴总要求,构建职业教育多元协同扶贫治理体系,提出了职业教育扶贫实施路径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我国职业教育助力脱贫攻坚经过了从救济式到开发式的区域扶贫阶段,从全面覆盖到对口支援的攻坚扶贫阶段,多方面、多主体、多方式的联动扶贫阶段和区域精准与个体精准相结合的精准扶贫阶段。在后脱贫时代贫困治理呈现出新的特征:以相对贫困为治理对象、以城乡统筹为治理机制和以多维贫困为治理方向。故在后脱贫时代的相对贫困治理中职业教育的职能定位为:精准聚焦相对贫困主体、服务于城乡统筹发展和注重精神贫困治理。  相似文献   

7.
农村基层党建引领农村相对贫困治理具有丰富的理论来源、厚重的历史根基和坚实的现实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内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扶贫实践的内生赓续,是新时代党提升长期执政能力的现实诉求。新发展阶段,要构建农村基层党建引领的协同网络体系,探索多元党建模式,提升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在尊重农村现代化规律前提下推动农村相对贫困治理,为促进实现农村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叶玲 《机械职业教育》2022,(1):24-26,36
职业教育在消除绝对贫困的过程中发挥了人力资本扶贫、结对帮扶扶贫、项目开发扶贫、技能培训扶贫等多项作用,取得了迅速帮扶的成效。面对深陷相对贫困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同样需要担负起赋能、赋形、赋涵等多种使命,破解新生代农民工相对贫困代际传递、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相对贫困社会保障、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幸福能力,有效缓解新生代农民工相对贫困的局面。  相似文献   

9.
后精准扶贫时代的贫困治理——制度安排和路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进入以相对贫困、精神贫困为特征的后精准扶贫时代。贫困韧性和迁移性导致后精准扶贫时代的贫困发生转型,出现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一维贫困向多维贫困、生存性贫困向发展性贫困、收入型贫困向消费型贫困、原发性贫困向次生性贫困、农村贫困向城市贫困转移等六大特征。后精准扶贫时代贫困发展的动态性和贫困成因的多源性,决定了贫困治理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加大了贫困治理难度,产生了新的贫困治理诉求。贫困治理需要围绕"相对贫困""精神贫困"的治理重心,以"攻心"为上,克服贫困治理碎片化、重塑整体性治理,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施城乡一体化治理,摒弃运动式治理、建立制度性治理体系,实施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双轮驱动,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多维动态识别标准,出台"贫困治理法",加强"贫困耻感文化"建设,发挥社会企业在贫困治理中的潜力,发掘贫困者内在的正能量,克服"穷人心态",扩展相对贫困者"带宽",矫正个体失灵,消除代际贫困,实现贫困的最优化治理。  相似文献   

10.
戴妍 《教育与经济》2021,37(5):3-10,31
教育对相对贫困治理具有关键性作用,优化教育扶贫政策是为后扶贫时代教育扶贫行动探寻路径的最佳战略抉择.贫困的"多维性""动态性""相对性"与"持久性"构成了后扶贫时代教育扶贫政策优化的逻辑前提.在后扶贫时代,教育扶贫开发道路的理论优势构成了教育扶贫政策优化的逻辑起点,贫困与教育反贫困的理论关照揭示了其政策优化的理念探寻,教育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理论支点指明了其政策优化的价值理路,立体交融式战略格局的理论图景表达了其政策优化的发展走向.在后扶贫时代,教育扶贫政策要基于"共识""共融""共生""共建""共享"五个维度全面升级,趟出政策优化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吴学松  陈雨 《教育与职业》2021,995(19):68-74
高等继续教育是引领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新时代推进高等继续教育转型,是呼应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必然之举,是提升高等继续教育社会服务能力的应为之策,也是破解高等继续教育自身顽瘴痼疾的关键之招.当前高等继续教育转型面临理念失位、管理失效、质量失范、资源失衡等实践困境,由此提出相应的破解路径:以理念为先,优化转型的教育氛围;以制度为要,激发转型的内生动力;以质量为本,提升转型的内涵水平;以开放为纲,筑牢转型的资源基底.  相似文献   

12.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是十二五科学发展的主线,对于减贫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新的背景下,我国贫困特征将逐渐由绝对贫困为主向相对贫困为主转变,从生存贫困向发展贫困转变。这就需要我们调整扶贫战略,将减贫目标更好地融入于经济发展战略之中,推进利贫式包容性增长;将人力开发作为增强贫困人口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着力点,从以开发式扶贫为重点转向赋能式综合扶贫,从救济式扶贫转向预防型、保障型、发展型多维式扶贫;做好扶贫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规划、标准、项目和体制机制上的统筹和衔接;以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要领,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生态条件,重点健全城乡社会安全网。  相似文献   

13.
后扶贫时代给职业教育扶贫工作提出了多元化、融合化和可持续化的发展要求,但当前职业教育扶贫工作还存在扶贫主体间缺乏互动,扶贫供给与贫困群体需求错位;跨区域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不足,扶贫资源利用率有待提升;职业教育扶贫与产业发展错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强等问题.为适应后扶贫时代提出的新要求,有必要完善职业教育扶贫主体协同机制,增强扶贫供给能力;打造职业教育扶贫区域协同机制,冲破城乡隔离困顿;优化职业教育扶贫产教协同机制,助力区域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4.
产业扶贫是实现精准脱贫的重要手段。与脱贫攻坚时期产业扶贫政策聚焦于精准扶贫不同,后扶贫时代关注相对贫困与多维贫困治理,强调贫困人口的多维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产业扶贫面临新的发展形势。当前,我国产业扶贫面临产业链和价值链关键环节缺失、产业发展路径僵化、扶贫福利不足等多重制约。从可持续治理来看,产业扶贫的优化路径应从建立特色产业培育机制、构建扶智人才激励机制、完善扶贫利益共同体等方面探寻,以期在未来持续发挥扶贫产业的现实价值,形成区域经济增长和个体持续增收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5.
终身教育数字化融合创新作为终身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既有时代要求,也是现实需求。终身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学员对优质学习服务的需要和终身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这些现实需求促进终身教育数字化融合创新。终身教育数字化也有其实践特征和内涵特征两个层面,实践特征具有“广、大、深、全”的自身特点:服务范围广,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重;面向的服务群体大,办学体系大;信息技术和多元办学融合深;全要素、全流程、全场景的数字化。内涵特征表现在“泛在学习、个性学习”“开放共享、技术赋能”“优质均衡、创优提质”三个方面。基于现实需求和内涵特征,可以从宏观层面(统筹协同设计)、应用层面(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和技术层面(技术赋能教育变革)提出融合创新的数字化发展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为推动继续教育研究和实践深入发展,通过系统梳理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在战略地位、内涵作用、规模质量、探索实践等方面的发展基础,分析面临国际格局新变化、国家战略发展赋予新使命、区域战略发展提出新命题、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提供新变革的发展形势,提出"十四五"时期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关键:从重规模到重质量,以高质量为理念引领发展;从资源分散到资源聚集,统筹各类资源协调发展;从孤军奋战到适应区域战略规划,发挥优势特色发展;从技术保障到技术赋能,借助信息技术推动发展;从制度缺位到加强法制建设,以教育治理规范发展.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正处于机遇期和攻坚期“双期叠加”的新阶段,数字化转型是提质培优和攻坚过坎的重要内容。通过梳理高职院校数字化转型的脉络,指出产业数字化的外部要求、高质量发展的内部驱动等现实之需,分析了资源应用、数据治理和系统闲置等现实之困;以《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建设指南》为依据解析了赋能教学、赋能管理和赋能服务的数字化转型内涵,提出了夯实数字新基建、构建校本资源体系、打造校本数智大脑、创设校本应用场景的数字化转型路径。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儿童贫困治理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强国家、弱社会、弱家庭”的现行儿童贫困治理格局易见成效但不易持久;现行“补缺型”儿童福利模式无法适应“后小康时代”儿童贫困治理的新形势;“扶贫先扶志”的儿童贫困治理理念尚未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发端于委内瑞拉并盛行于世的“音乐教育福利体系”体现了“扶贫先扶志”理念,它为我国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例.其之于我国儿童贫困治理的有益启示是:(1)充分发挥国家、社会、家庭这三大贫困治理主体的合力,以服务于“贫困儿童”的个体成长为基点,探索“家庭-社区-志愿者-非政府组织-国家”等多元主体积极协同的儿童贫困治理机制.(2)建立以中国青少年儿童民乐合奏与合唱团为主要载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福利体系,并以此作为破解贫困儿童个体“志向失灵”和“行为失灵”难题的重要抓手,助力我国儿童贫困治理实现从“补缺型福利”转向“发展型福利”、从“物质救助”转向“精神扶贫”的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19.
践行教育强国战略思想,实现国家富强兴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举措。将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实现协同创新,可从根本上提高教育总质量。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继续教育发展道路,促进继续教育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各地区继续教育发展的重点任务。基于此,以江苏省为例,详细阐述三教协同创新赋能高等继续教育改革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20.
董玉霞 《成人教育》2019,39(11):6-10
高等继续教育与全日制高等教育和谐发展是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学院教师特别关注的重要话题。心理感知视角的问卷调查发现,一些普通高校存在着高等继续教育与全日制高等教育难以平等、协同、开放、融合和特色发展的现实问题。为促进高等继续教育和全日制高等教育和谐发展,普通高校应采取平等发展的政策、协同发展的机制、开放发展的资源、融合发展的手段和特色发展的模式等改革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