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影《暮光之城4:破晓(下)》于2012年11月上映,这部影片由著名魔幻系列小说改编,继续前作风格,讲述一个凡人少女和吸血鬼的爱情故事。本文试以《暮光之城》系列影片引介吸血鬼文化,浅要梳理吸血鬼文学及电影的发展脉络,并进一步通过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说来分析其内心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冲突及其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找到影片中吸血鬼角色引起观众共鸣、受追捧的原因,解析观众的情感投射。  相似文献   

2.
丁杨 《东南传播》2013,(8):108-110
人们进入21世纪之后,"她文化"逐渐显山露水。在日益激烈的商业竞争下,电视台为了站稳脚步纷纷推陈出新,而女性电视剧的出现无疑是给"她文化"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逐渐在众多电视剧类型中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的女性主义电视剧让以吸血鬼为题材的电视剧在掀起了对异族探索的热潮之外也带有了"她文化"的印记。本文将以《吸血鬼日记》为例,以女性视角分析当下以吸血鬼为题材的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剧情设置、主题阐释、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3.
张培琼 《今传媒》2014,(1):79-80
电影《暮光之城4:破晓(下)》于2012年11月上映,这部影片由著名魔幻系列小说改编,继续前作风格,讲述一个凡人少女和吸血鬼的爱情故事。本文试以《暮光之城》系列影片引介吸血鬼文化,浅要梳理吸血鬼文学及电影的发展脉络,并进一步通过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说来分析其内心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冲突及其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找到影片中吸血鬼角色引起观众共鸣、受追捧的原因,解析观众的情感投射。  相似文献   

4.
电视电影     
吸血鬼是西方文化的一个经典符号,多年来银幕上不断上映着各种不同版本的吸血鬼传说。最新的一部吸血鬼电影是《黑夜传说》。虽然这只是一部B级的小制作,但是由于影片掺入了多种现代文化元素,一上映就夺得当周美国票房的冠军。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国内外围绕女性题材创作出了不少优秀的电视电影作品,大小荧幕上也林立了许多刻画细腻的女性形象。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影坛上就出现了女性电影的身影。2019年,亚太地区涌现了一系列专注于成年女性的电影,旨在展现区域内女性的生存现状,且引发了大量讨论。其中,中国内地出现了如《柔情史》、《春潮》和《送我上青云》等多部女性题材的电影,皆是通过叙述"她们"的生活遭遇,来刻画细腻的女性形象。本文将从影片塑造的女性角色入手,对影片《送我上青云》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2016年美国好莱坞电影《萨利机长》与2019年国产电影《中国机长》两部影片都改编自真实事件,题材内容相似,具有极强的可比较性、差异性.两部影片的差异主要呈现在叙事方式的不同,通过叙事结构、叙事空间、叙事目的三个向度,对《中国机长》与《萨利机长》进行叙事美学范畴下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7.
《逃离德黑兰》是一部非常经典的政治题材的电影。影片采用的依然是好莱坞经典叙述模式"一分钟营救"。影片获得了本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最佳剪辑奖等多项大奖。  相似文献   

8.
曲转  刘婷 《今传媒》2012,(4):86-87
李安是一位具有深厚艺术功底的电影导演,他的中西结合的文化背景、国际化的商业眼光,令他在好莱坞创作出了众多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商业影片。本文将李安电影《断臂山》放在跨文化的背景下,通过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对其进行分析,解读其艺术构思及美学特点。意义在于通过此影片作为一个案分析揭示中西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与碰撞,并对未来优秀的国际性影片趋势作一个建设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张勇丽 《新闻世界》2012,(1):148-149
好莱坞商业灾难大片《2012*以夸张的角度、惊险刺激的视角、华丽铺张的场景向观众展示了一场“晾天动地”的世界末日景象。除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震撼之外,《2012》中的华人正面形象的塑造也为人们所关注。但通过对影片内容的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2012))中的华人形象并非光辉伟大的,好莱坞电影对华人形象的西式解读仍然存在误读和丑化现象,从中透露出一种意识形态和文化政治偏向,只是表现这种偏向的方式更加隐蔽而已。  相似文献   

10.
《卡萨布兰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制作完成的一部以反法西斯为题材、脍炙人口的经典影片。它是好莱坞著名导演迈克尔·寇蒂斯集3名写作高手,将话剧《人人都去里克酒店》加以改编而搬上银幕的。他精心挑选了一个强大的国际演员阵容,其中有美国影星亨弗莱·鲍嘉、瑞典影星奥格丽·褒曼、奥地利影星保罗·亨莱德,还有英国、德国等国影星联袂出演。由于正值反法西斯高潮时期,人心所向,1942年影片放映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其中插曲《阿光流转》(也有翻译为《时光倒流》)更是风靡整个世界。1943年获晨第16届奥斯卡大奖,成为久映不衰…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电影在性别叙事和女性形象塑造方面有着突出表现,以黄蜀芹《人·鬼·情》《画魂》为代表,二者以清晰冷静的性别意识揭示了中国近现代女性的另类生存困境,影片在叙事语言和视觉编码上均对传统银幕的男权话语形成了挑衅与颠覆,因而具有突出建设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芸 《今传媒》2010,18(9):70-72
文化的新意和活力在于它在后人的接受中不断被转换,这是一个持续流动的过程。古诗《木兰诗》塑造了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男性文化体系下的孝顺女子。1998年迪斯尼动画片《木兰Ⅰ》和2009年中国电影《花木兰》以不同的文化语境重新理解母本,三个木兰形象因为时间、空间的不同而皆不相同。本文以木兰形象为研究对象,借用互文性理论分析两部影片如何成功地实现了文化在历史和现实之间的互动,梳理并探究这种文化转换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化进程日益加速,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影响力日益强大,文化资源也更多地被各国发掘和运用.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三部曲在中国获得了巨大成功,票房可观,此前的迪斯尼动画片《花木兰》也收获颇丰.中国元素、中国文化和中国市场让好莱坞对中国频频顾首.相比而言,我国影视作品在欧美市场受众基数小,预期收益率低,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都不尽人意.如何更好地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加以呈现,展示自己的文化影响力,是当前我国影视创作需要关注的问题.《长城》作为一部在中国拍摄的商业大片,上映之初就获得了多地首日和首周的票房冠军,成功讲述了标准化工业生产线上的“中国好故事”,其传播策略和对中国形象的传播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14.
朱灵 《东南传播》2021,(3):73-74
《邦尼与克莱德》作为新好莱坞的电影的开山之作,成功颠覆了经典好莱坞时期的类型片,作为美国现代电影的里程碑,以"反传统、反文化"的形象改变了观众对于好莱坞的认知.存在主义思潮、反类型化的人物设置、电影语言三方面讲述新好莱坞电影的变革.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影响力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符号开始融入外国电影并逐渐受到全球受众的关注。本文就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系列中的中国文化符号的应用及传播为例,对好莱坞电影文化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内容以及传播过程中的不同因素的考量和受众进行分析,总结好莱坞常用的中国文化符号传播策略与手段,以期促进中国电影市场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传播,实现中国文化符号的全球传播,塑造更为正向良好的中国形象,实现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与共生。  相似文献   

16.
方秋燕 《大观周刊》2012,(21):23-23
爱丽丝.沃克(Alice Walker,1944-),作为黑人女性作家的代表,她的长篇小说《紫色》于1983年一举囊括了普利策文学奖,全国图书奖和全国书评家协会奖。好莱坞大导演斯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Spielberg)将之搬上银幕,并荣获1986年多项奥斯卡提名奖。本文将从妇女主义的角度分析电影《紫色》中追求自由的黑人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7.
一、声音形象在影片中的确立我们从银幕上听到的是声音本身,而不是声音的形象。从银幕上传出来的声音,就是录音机所录下的同一个声音。声音没有形象。—巴拉兹—这里摘引的有关影片中声音的理论,是匈牙利著名电影理论家巴拉兹在《电影美学》中所论述的。在此引用,并不是想论证这一理论的正确与否,而是想说明:随着电影语言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声音的表现特征应从一个新的电影美学的角度提出,应该说,声音是有形象的。在影片中,这种形象则具有渗透于人们意识的心理表现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电影《地久天长》在柏林电影节上好评颇丰,但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却处于被规训的他者地位。该影片以符号化的视觉形象,男性凝视下的创作视角展示的是男权话语下作为附属品存在的女性人物。这些女性人物没有独立的人格意识,恪守传统伦理道德,她们对于丈夫、孩子、家庭以及整个社会都持有一种温柔、平和、贤良的态度。本文试图通过对电影中塑造两性关系的在线模式和行为模式进行女性主义批评,表现电影业对女性创造力的压制和银幕对女性形象的剥夺。  相似文献   

19.
陶静 《今传媒》2011,(11):72-73
军事影片作为一个国家文化形象的重要传播载体,承担着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本国文化、塑造本国形象的历史重任。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与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美国之间的文化传播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战略发展,因此比较分析研究两国军事影片,取他人之长补自身之短,真正在世界上树立中国良好国际形象和夺取"话语权"已变得格外紧迫且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中美两部军事影片《惊天动地》与《洛杉矶之战》的比较研究希冀探索出加快中国军事影片"走出去"的战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电影承载着文化;好莱坞电影和华莱坞电影作为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直观象征符号,即使表现相近的主题,也会存在较大的社会文化差异。本文以父子关系为视角,通过对《当幸福来敲门》和《海洋天堂》两部影片的比较研究,探讨中西方文化的共性与差异。研究发现:影片都热衷于塑造"母亲"退场语境下的"父亲"形象,重点刻画坚强和富有责任感的父亲精神,并常常以"父亲用美丽谎言保护孩子"的情节深化主题;然而,两类影片分别以欧洲文化和儒家文化为主导,在父子相处模式、教育方式和情感表达方面都体现出较大的旨趣差异;此外,跨出"父子"的主线,进行文化延伸,依旧可以看到"强调个人奋斗"的"美国梦"和"强调集体互助"的"社会扶持"之间的文化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