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舆论监督作为新闻的重要手段,在推动改革、发展、稳定中发挥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然而,谈到舆论监督,新闻界许多人都认为"难"。当前,批评报道面对的主要有"五难":采访对象配合难、部门领导支持难、报道分寸把握难、说情之风抵挡难、批评报道刊出之后记者工作难。  相似文献   

2.
网风小议     
千河 《今传媒》2009,(7):53-54
"网风"这个词,是我的杜撰.之所以想到这个词,源于两点: 一是网络成为现代人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新"三件宝"(网络、手机、小轿车)之一.而网络犹如人之耳目.  相似文献   

3.
秦广艳 《记者摇篮》2006,(10):46-47
有舆论监督,就有反舆论监督,媒介有“舆论监督”种种之良策,也就有“反媒体监督”种种之对策。反舆论监督力量的生成是多方面的,其共同指向是对监督的抵制,抵制采访、行政干预、关系说情、法律诉讼。不少记者在采访有关舆论监督稿件时,经常遇到各种阻力,有的甚至被强行阻挠、跟踪恐吓、暴力殴打、限制人身自由等,即便有了采访结果,也会遭遇“发稿难关”。一些地方和部门及其主要领导之所以抵制舆论监督,主要是怕出丑、怕揭底、怕把自己的问题摆上台面。他们以“有损形象”“影响稳定”为名,大力展开反舆论监督之攻势,设置重重障碍、百般刁难…  相似文献   

4.
问:“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引起很大反响,作为组织者之一,你认为这次活动之所以成功,有哪几条原因? 答:我认为有四条原因:一是质量这个问题抓得比较准。它既是群众关心的热点,又是领导考虑的热点,还是实际工作的热点,这样“三重合”的热点,自然会引起大的反响。二是采取了联合的方法。新闻界的联合,新闻界和主管部门、社会团体的联合,优势互补,力量就大了。三是这次活动得到了国务院领导同志和各部门、各地方领导的支持。四是广大消费者的积极参与。这次活动之所以能成功,新闻界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应该说这是各方面努力和支持的结  相似文献   

5.
陈永昊 《新闻实践》2007,(12):11-11
"种文化"是个新概念,它有对优秀传统的继承,同时也有创新。浙江日报开展这个活动之始就注意让社会科学工作者来关注这件事。"种文化"这种清新、创新的实践之风体现了一种文化自觉,正和十七大提出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合拍。我也很关注这件事,什么  相似文献   

6.
新闻之所以成为新闻,主要的条件有两个:真实,新鲜.是否真实新鲜,是新闻与非新闻的根本区别.其中,真实是构成新闻的首要条件.一切新闻都必须真实,这是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也是新闻的优势所在.可以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真实性问题是新闻工作的首要问题.1982年<新闻战线>记者就这个问题采访陆定一同志,这位长期担任新闻宣传领导工作的老同志意味深长地说:"新闻工作搞来搞去还是个真实的问题.新闻学千头万绪,根本性的还是这个问题.有了这一条,就有信用了.有信用,就有人看."  相似文献   

7.
正在这个以某种病为个性标签的时代,人人都喜欢说自己有病,似乎没个拉风的心理毛病,你都不好意思出门跟人打招呼。于是,我们的视野中,就大有一副"全民拖延"之势。那么怎么来判断自己是不是拖延症,程度有多严重呢?现在让我们来严肃地了解一下拖延症。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传媒利用自己准政府权力进行寻租的现象愈加普遍,而发生在2008年的几起事件影响则尤其恶劣:4月,北京市朝阳区检察院以受贿罪,对第一财经日报北京产经部原主任傅桦提起公诉;9月,三鹿毒奶粉事件中河北媒体"集体失语";同月,山西霍宝干河煤矿发生矿难,各路记者向矿主索要"封口费";12月15日,河北省张家口市警方以涉嫌受贿为由,对网络报首席记者关键刑事拘留.传媒寻租现象之所以有泛滥之势,无疑与制度变革中产生的体制扭曲有关.  相似文献   

9.
前些时间,国家发改委连续多次就物价问题公开发表澄清声明,动作之迅速,实属罕见.6月4日,针对莱新闻媒体公开引用"下半年通胀压力巨大,预计CPI增幅在7%左右"的观点,国家发改委发表公开声明,认为"判断是没有事实依据的";就在同一天,国家发改委还针对新闻媒体报道的"地方物价部门对水价成本公开试点持反对意见"的报道作出说明,认为国家和地方各级价格主管部门在这个问题上"认识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河南一家新闻媒体的负责人在复旦大学演讲时,特别提到了发生在郑州的张金柱案件.他全面回顾了这一案件发生之后,新闻媒体与办案机关之间的博弃过程.颇堪玩味的是,这个被学术界称为"新闻审判"的案件,最先报道的新闻媒体负责人在看到判决之后,却在第一时间以个人名义撰写内参,上书司法机关请求改判.  相似文献   

11.
对于我这个有着三十年记者生涯的老新闻人而言,从十八大上吹来的一股求真务实之风让我的精神为之一振. 看似都是一些小事: 一位媒体同行代表在参会前的承诺:"十八大上我一定讲真话." 一位广东女代表在大会上的直白:"借着媒体,我给领导施点压,提两点建议." 一位省委书记充满乡土气息的发言:"集中财力,不撤胡椒面,干一件成一件"  相似文献   

12.
目前,新闻界在开展舆论监督工作时还有不少困难,有时甚至是步履维艰。比如,有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对新闻界批评缺乏正确认识,当作抹黑,甚至认为是拆台;有的领导与被批评者有利害关系,从私利出发,为批评者说情,或出面干涉、阻挠,甚至节外生枝,挑动被批评者告记者。许多有识之士认为,新闻舆论监督渠道畅通的根本出路在于其逐步走向法治。新闻舆论监督是一种民主制度,只有走向法治,才能使社会生活真正实现民主化。走向法治是舆论监督的重要保证我国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  相似文献   

13.
说起赵军,也许有人会不相信,两年前,他还是一个半路出家的武器库军械员。两年后,他竟在中央电台、《中国民兵》等新闻媒介上刊发四百多篇稿件。每个成功者的背后,都行着一个艰辛坎坷的故事。那是一九九二年的隆冬、依兰县人武部领导正在为通讯报道连续七年处于落后状态大伤脑筋,这时军械员赵军主动找到部领导,请求把这个担子交给他。“搞军械的,也能搞通讯报道?”领导们都摇着头功地还是于他的老本行吧。可在他的一再请求下,部领导只好答应了。早已过了而立之年的他,又重新开始做起了学生。上任的头一个月他就到处托人在省城和外…  相似文献   

14.
作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我深感这次两会会风特别好,报道也透出一股清新之风.清新之风体现在:报道的主题鲜明、记者的眼睛向下、方法是紧盯热点、作风是见缝插针. 一、主题鲜明:"中国梦" 今年两会报道,无论是国家级媒体,还是省市级媒体;无论是党报系列,还是都市报系列;无论是纸媒,还是广电;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围绕"中国梦"主题来进行.就拿我本人来说,作为一名基层代表,到北京第一天,人民网的记者就请我参与他们举办的"代表委员热议‘中国梦’"活动.会议期间,又有一家报社向我约稿,题目就是"我的‘中国梦’".无论代表还是读者,每天都沉浸在"中国梦"中.  相似文献   

15.
刑事冤假错案,古今中外,无不有之。楚辞《九章·怀沙》中即出现"冤"字:"扶情效志兮,冤屈而自抑"。~([1])何谓"冤"?《说文解字》认为:"冤,屈也。从兔,从冖。即兔在冖下,不得走,益屈折也";~([2])可以看出,"冤"首先指的是一种内心压抑的怨气,然后则是无罪而受罚的冤屈,到了刑事领域,"冤"和犯罪、诉讼、牢狱相结合,演变成"冤案",文化大革命以后,随着大批因政治运动而被戴上"反革命"帽子的无辜者陆续得到平反,"冤假错案"就成为广大民众约定俗成且经常使用的词汇,但是事实上,"冤案"、"假案"和"错案"并不是同一内涵。一般而言,冤案是指有犯罪事实存在,但并非该被告人所为,而对该被告人进行定罪科刑的案件。假案是指人为地捏造客观上根本不存在的案件事实,并对被告人进行刑事追究的案件。错案是指作为案件处理的事件存在,但在认定事实、情节或适用法律定性处理上出现错误的案件。~([3])本文所指的刑事冤假错案是冤案、假案和错案的统称。  相似文献   

16.
小幽默     
《云南档案》2008,(8):57-57
<正>爱说笑!有一位台湾人叫"阿忠"(台语)和家人移民到美国。一天早上阿忠在家门前扫地,突然看到隔壁的邻居就和他打招呼:"我阿忠啦!"(台)隔壁的邻居就回他:"Good morning!"  相似文献   

17.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十二条第二款规定:"作品刊登后,除著作权人声明不得转载、摘编的外,其他报刊可以转载或者作为文摘、资料刊登,但应当按照规定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另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转载未注明被转载作品的作者和最初登载的报刊出处的,应  相似文献   

18.
唐律作为我国封建制法典的经典之作,对于官吏的贪污贿赂犯罪有比较详细的规定。与现行刑法相比,唐律的规定比较严格。唐律对于官吏贪污贿赂犯罪的规定有它积极的方面,也有它的历史局限性。这对当今社会的反腐倡廉活动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电视类节目故事化的倾向十分明显,从城市台到卫视再到央视,故事类电视节目遍地开花.观众耳熟能详的有江西卫视的"传奇故事";辽宁卫视的"王刚讲故事";江苏卫视的"人间";央视的"财富故事会"等.真实的人物、起伏的故事、曲折的情节以及越来越纯熟的悬念推进方式,也让很多观众开始像追电视剧一样追起了故事类节目.一时间,开办故事类电视栏目之风刮遍大江南北,地方台纷纷仿效,苏州、徐州等地方城市台还相继推出了以方言讲述的故事类电视栏目.  相似文献   

20.
谈采访之道     
谈一点采访之道,究竟从何谈起?还是结合我几十年来亲身经历的工作实践来谈,比较实际.讲亲身经历,有些人总喜欢讲当年"过五关,斩六将"的几段,却忌讳自己也有过"走麦城"的一段.我想一反此例,就从自己在采访工作实践中的失败谈起.一九三○年我在上海法租界马浪路(今马当路)私立通惠当小学教员,曾利用晚上业余时间,到附近私立民治新闻学院读书,这个学院规定两年毕业,而我仅仅读了一年书.一九三一年暑假将满时,院长顾执中先生介绍我进上海《新闻报》工作,当时他是该报采访科副主任,兼编随报附送的星期画报.刚进报馆时我不是去当记者,而是做他编辑画报的助手.真正开始当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