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文运用社会身份理论及后续发展的自我归类理论来探讨奥巴马2012年总统竞选演讲中的身份建构。文章以奥巴马总统在俄亥俄州的首轮竞选演讲为语料,从文化层面、词汇层面和句法层面来进行探讨说话者的身份建构方式。  相似文献   

2.
批评隐喻视角下的隐喻是实现身份建构的话语策略。本研究以2015奥巴马国情咨文为语料,研究话语者如何受交际目的、意识形态、及社会因素的影响,从而运用话语策略实现自己的身份建构。分析表明: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通过隐喻构建了自己作为国家安全的守护者、发展的引导者和成长的看护者,而这样身份建构的背后是由政治目的所驱动,这为凸显隐喻、身份建构与政治目的之间的互动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3.
身份和不礼貌研究已成为语用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从语用学的角度对有意不礼貌和身份构建做出界定,探讨人际互动中不礼貌环境下强势身份、权益身份和情感身份的建构,旨在分析交际互动语境对身份选择的制约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拟运用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分析《纽约时报》上一则关于2010年2月1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接见迭赖喇嘛事件报道的话语中所暗含的意识形态.进而揭示出暗舍的美国霸权主义思想和媒体话语对中国国家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从《爱之药》中玛丽的亲身经历,从女性宗教身份构建、女性主体身份的苏醒和女性主体身份的构建来揭示印第安女性如何在本土文化和传统迷失的背景下成功的构建女性主体身份,实现自我身份定位和女性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6.
从席德威友谊学校采访得知,奥巴马的两位千金,也就是莎夏和玛利亚,竟然从父亲那儿得不到一分钱的生活费。这话是她们的老师波兰尼说的。即便奥巴马的身份是总统,  相似文献   

7.
目前理论界和民法界对现代社会身份制度不存在争议,而对人身关系法应调整哪些身份关系,尚未形成共识。本文从身份及身份关系的流变史的研究中,寻找身份制度从古代到近现代的确立、发展及其形态变化;提出了现代身份和身份关系保护的基本价值,为未来人身关系法调整什么样身份关系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中国大学校长职业的发展历程中,对大学校长特定身份内涵的错误承认,导致了大学校长的身份危机问题。化解危机之道在于必须把这个表征的意义从整体上给予理解,把其置入一个特定意义中,赋予大学校长对其身份进行一个建基于符合大学人文精神的、具有特定价值的正确选择,以一个人文精神使者和文化权利守望者的身份在教育家办学语境中求索并坚守其身份选择的标准,这是大学校长成为职业教育家的逻辑前提。  相似文献   

9.
日本刑法理论对共同犯罪与身份的问题存在较多的争议,主要表现在共同犯罪与构成身份、共同犯罪与加减身份和共同犯罪与消极身份三个方面。从这三个方面来论述日本刑法中的共同犯罪与身份问题,能为我国的刑法理论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基于高校教师身份认同出现危机这一问题,探讨了教师身份认同存在的问题,审视了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进而为教师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提高高校教师对自己身份认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对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他是否还在人间》的研究,可以从身份问题入手,探讨小说中4个青年画家的自我身份认同、社会身份认同和混合身份认同以及三者之间的关联。小说中米勒诈死并改名换姓,虽然以一个富商的身份活着,但是那个热爱画画、充满梦想的青年已经死了,他最终活在孤独与痛苦的混杂身份中,即他的肉体活着,而精神已死。  相似文献   

12.
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是现代人所必须面对的重要议题,基督徒群体作为一种宗教信仰群体,其成员的身份建构具有独特性.通过对豫北地区Y县基督徒群体的实证研究发现,当代基督徒的身份表达逐渐从个体性表达转变为群体性、社会性表达,身份建构模式也由传统宗教的个体建构模式转变为群体建构模式.  相似文献   

13.
从身份诉求与确认的角度,分析了汪宣理想的社会身份和现实社会身份诉求的落空,以及家庭身份诉求的失败,使之成为一个身份无所归依的尴尬和悲剧形象,并窥察身份压抑和身份焦虑给他的性格和心理造成的影响,探索汪宣的悲剧原因和形象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身份"这个概念入手,对任碧莲小说《梦娜在希望之乡》的主要人物身份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旨在揭示任碧莲创作思想中身份流变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身份现象作为中国社会的一种传统行为和传统文化的积淀现象,今天依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身份现象能够“再生产”出社会关系、社会互动模式等社会现象,能够带来价值增值,从这种意义上讲,身份是一种资源,是一种社会资本。在现代中国社会中,身份意识、身份情结促生了身份的社会资本属性,并且作为一种潜在的行为规则体系长时间、持续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对身份的研究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6.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建构教师专业身份的重要阶段。在教育实习中,师范生以已经习得的身份前概念为基础,确证、调适与重构教师身份概念。这一建构过程至少有三种路径:一是将身份前概念确认为专业身份概念;二是部分肯定身份前概念,在实习情境中调适,建构新的身份概念;三是全部否定身份前概念,并重构教师专业身份概念。这一过程经历了从身份前概念到新教师专业身份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从席德威友谊学校采访得知,奥巴马的两位千金,也就是莎夏和玛利亚,竟然从父亲那儿得不到一分钱的生活费。这话是波兰尼老师说的。即便奥巴马的身份是总统,即便总统的女儿在生活上有很多方便,但莎夏才八  相似文献   

18.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阿富汗少年阿米尔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成长经历。以身份认同为视角,作者从自我身份和民族身份两个方面表现了小说主人公阿米尔在成长过程中身份迷失、身份追寻与身份重获三个不同阶段的特征,揭示该小说身份认同的主题,以此为日益增多的跨文化背景下生存的当代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身份是由一系列的自我观点组成.这些自我观点是在特定的群体或角色中,通过自我归类或认同活动基础上形成的。身份具有社会性、独特性、稳定性和建构性。身份激活依赖于身份突出性,而认同身份过程主要依赖身份确认。当前身份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多重身份和身份确认失败上。未来的研究需要解决的主要是认同身份理论与社会身份理论的融合问题,以及身份确认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20.
身份建构已经成为社会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批评话语分析、语用学等语言分支共同关注的问题。但在语用学视角下,从语言顺应理论的方面解释身份建构过程的研究却寥寥无几。然而在对人物访谈类电视节目中的被访问者身份建构情况的研究,证明语言顺应理论可以恰当的阐释说话者在选择语言形式和策略中建构身份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