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其诗歌风格以"沉郁顿挫"见长,结构和艺术手法考究且富于变化.在其且行且尝人间百味的一生中,杜甫不仅创作了大量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诗歌,而且还积极用诗歌表现国土风光、山川之美及宇宙星辰之浩瀚,其中不乏对空间意象的描写.该文以杜甫诗中的空间意象为切入点,对杜甫诗歌进行整体的分析和研究,尝...  相似文献   

2.
李白、杜甫对诗歌的见解和主张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对诗歌社会作用的看法和要求 ;二是对齐梁文学的认识和评价 ;三是对创作理想和创作目标的倡导与追求 ;四是对艺术方法和艺术风格的见解和主张。研究李白、杜甫对于诗歌的见解 ,比较其理论主张的异同 ,对于借鉴他们的经验 ,发展和繁荣我国当代的文学理论批评和诗歌创作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杜甫中年长期生活的京城长安入手,分析了杜甫诗歌中"中正气象"的具体体现,即杜甫在面对重大历史问题和事件时,表现出有别于其他诗人的不偏激的中正态度,呈现出一派巍峨形象,形成了杜甫诗歌中的"中正气象"。笔者认为,杜甫诗歌中的"中正气象"与长安城的兴衰更迭和长安文化的多元化等影响密切相关。提出长安的帝都文化、世俗精神、盛世文化及长安城独有的方正结构特征都对老杜诗歌的中正气象产生影响,挖掘其间的深层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欧阳修、王安石和黄庭坚分别写过三首题杜甫画像诗。这三首诗作代表了北宋中后期诗坛三代诗人对杜甫的态度,从中也可以看出宋人对杜甫由隐到显、由浅入深的接受过程。宋人从诗歌价值和人格精神两方面确立了杜甫的诗歌史地位,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杜甫、严武"睚眦"再考辨>一文就<杜甫与严武关系考辨>对他的<杜甫、严武"睚眦"考辨>一文的辨析提出辩解与反诘.文章认为其辩解与反诘要么避开所讨论问题的着眼点、辨非所讨论者,要么又解读再误,要么将明显的有违情理与逻辑的说法强加于人再事辩驳与反诘.文章对上述问题略作辨析,同时再次略为辨析其作为杜甫、严武发生"睚眦"事件诗证的那些杜甫诗歌,根本无法证实其所信从并欲证实的<新唐书>所记载的严武、杜甫间的"杀而未果"事件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6.
"百年歌自苦"--论杜甫诗歌创作中"歌"的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杜甫大量使用“歌”、“行歌”、“长歌”、“高歌”、“浩歌”、“放歌”、“狂歌”、“放歌”、“悲歌”、“哀歌”之类词来自述其创作行为入手 ,研究向来被学者忽略的杜诗与“歌”及古老的乐歌传统的深厚关系。提出杜甫以诗为歌、具有歌者意识等重要结论。文章认为 ,杜甫的诗歌创作 ,在高度的文人化、语言艺术高度发展的同时 ,又有着向属于诗歌的更为原始、自然的状态的歌的艺术传统的回归的自觉倾向。为杜甫艺术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认识角度。  相似文献   

7.
阮攸是越南最为知名的文化名人,他不仅撰写了享誉世界的喃诗传《金云翘传》,还曾担任使臣出使中国,写下大量汉诗。阮攸汉诗取法广泛,但主要以"尊杜"为核心。杜甫对阮攸影响深远,阮攸直呼杜甫为"师"。阮攸不仅在诗歌创作中化用杜诗,模仿杜诗的选词用句,对杜诗的艺术手法广泛吸收,还深与杜甫所发的家国离乱之悲共鸣,对杜甫悲天悯人的儒家人格有所承继。由此阮攸的汉诗在内容上多体现着时代悲音,诗歌艺术上体现着沉郁悲凉的美学意象。阮攸推崇杜甫一方面缘于越南深受汉文化影响,中国唐诗在越南的广泛接受,另一方面在于两人相似的家庭背景与人生经历,同时也在于阮攸受杜甫人格魅力的影响与杜诗艺术自身的感召力。  相似文献   

8.
魏笑 《文化学刊》2023,(8):244-247
刘勰指出“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等原因会导致文学评论产生偏差,而其“六观说”能够较全面客观地评价作品。以刘勰《文心雕龙》“六观说”为视角,从位体、置辞、通变、奇正、事义和宫商六个方面,对诗圣杜甫的诗作《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进行评议,探究杜甫诗歌蕴含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及沉郁顿挫的诗风。以“六观说”为视角评议诗作,对于深入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创作风格以及刘勰的“六观说”在文学评论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2020年4月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英国广播公司(BBC)和央视纪录片中心联合推出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首次向世界介绍中国"诗圣"杜甫,然而,这部纪录片在国内外遭到的评价褒贬不一。本研究对该片的豆瓣影评进行了量化和质化分析,发现中国受众在解读这部由"他者"参与讲述的中国题材纪录片时,多数采取了对抗和协商的立场,其中原因既有语言的壁垒和文化观念的差异,也有社会背景、受众心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杜甫》在中国的多元、分化的接受情况对于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策略具有颇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他的诗歌文辞优美,并且形成了中国诗歌的一大传统,其中《橘颂》"或可视为中国文学传世作品中今见第一篇比较典型的咏物之作"。对于诗歌批评理论而言,英美新批评是20世纪的一大创举,其理论主要针对诗歌,旨在对诗歌文本本身进行批评。利用英美新批评理论,可以对《橘颂》从能指和所指两方面进行更深入地阐释与解读,诠释《橘颂》不同于《楚辞》之外其他作品的文学性,挖掘《橘颂》所蕴含的隐喻、张力和非个人化传统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柯利刚 《文化学刊》2012,(5):154-157
本文在以《咏怀古迹五首》、《壮游》、《秋兴八首》和《登高》等诗为核心的基础上,结合杜甫流寓夔州时所创作的四百三十多首诗歌,展现了杜甫在时世纷扰、处境暂安的情境下所表现出来的独特言行举止,即在坚持中夹杂着无奈,虽知无奈却偏要坚持,并探讨了这一言行举止的最终极原因——诗人虽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走过历史,但同时,他却是以一个当局者的心态去应对人生的。  相似文献   

12.
孟庆梅 《文化学刊》2023,(4):106-109
本文以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为关照,结合文本细读就诗歌《老虎》与《鹰》的意象语言进行文化与审美价值阐释。在伟大代码的破译下,诗歌《老虎》与《鹰》都扎根于《圣经》,与《圣经》意象存在一定意义上的关联性、互文性、共通性。两首诗歌都映射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展示了诗人极其唯美的诗歌创作艺术与超越时空有限性的丰富想象力。两首诗歌都是诗人借物抒怀,找寻形而上慰藉的心灵独白,都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关怀与思考。  相似文献   

13.
古典文学界常把李白和杜甫对举,而“少年读李,中年读杜”的通行说法,言下之意也是李白诗词气飞扬,无拘无束,如同天马行空,是属于少年意气的类型,不同于老杜的沉郁顿挫,蕴蓄深厚。李白诗歌在多数读者心目中都深刻地留下了这样一种任达自在的印象。近日重读《李太白...  相似文献   

14.
素有"明诗殿军"之称的陈子龙是明朝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及政治活动家。由于陈子龙的诗歌早年学习前后七子,诗歌大多倾向于复古,很多诗歌都是模仿前人之作,缺乏真情实感,诗风多浓郁华丽;后来由于明朝末年复杂的政治背景、纷乱的战争及个人气节关系,其后期诗歌反映战乱、直抒孤愤内容的居多,并形成高迈雄浑、悲壮激昂的诗风。本文旨在通过诗歌内容这一方面来了解陈子龙,进而探求陈子龙诗歌变化的原因及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王渔洋倡导的神韵诗学、具体的诗歌创作及编撰的诗歌选本三个维度观照,与《五言古诗选》相比而言,《七言古诗选》在盛行的神韵诗学视域下备受冷遇。王渔洋表面上以杜甫为宗,实则尊崇苏轼,并以其为中心广采博收宋人八家354首诗,前超两唐,后越金元,尤其推扬黄庭坚。所选宋人七言古诗,多标举学力才气,崇尚新变奇创,讲求纵横雄宕。《古诗选》影响深远,备受世人推重,成为学诗范本,也催生了其他诗歌选本。《七言古诗选》别裁伪体,救弊补偏,暗近宋调,这是另一种"神韵",客观上为宋人宋诗的广泛流布推波助澜,其诗学史意义不容轻视。  相似文献   

16.
王士熙是元代至治、泰定年间北方台阁诗传承过程中一位占据着关键位置的诗人。由于历史原因,王士熙诗歌集现已散佚,现存诗歌数量不多,但其诗歌对同时代乃至后代的影响十分深远。本文主要介绍王士熙现存诗歌状况,对其诗歌主要内容进行分类,并以这些诗歌为基础,分析其诗歌艺术特色,以使人们对王士熙诗歌有更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17.
儒、释、道与李、杜、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睿宗以后的盛唐时代,儒、释、道同兴并举,不分先后的局面不仅以皇帝诏书的形式确定下来,而且在诗歌领域中也得到了最为集中、最为充分的体现道家、道教思想主要表现为从山水诗派的崛起,到李自自由浪漫、壮丽夸张诗风的形成;佛教美学思想主要表现为从田园诗派的崛起,到王维平淡自然、素朴宁静诗风的形成;儒家美学思想则主要表现为从边塞诗派的崛起,到杜甫忧患黎元、沉郁顿挫诗风的形成.探讨这一问题,不仅有助于对盛唐诗歌美学流变及其繁荣原因的理解,而且有利于以此来进一步分析宗教、哲学与审美文化之间交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8.
道咸宋诗派成员程恩泽、祁寯藻、何绍基、曾国藩、郑珍、莫友芝之间,诗歌唱和与人生交往大多并不密切,有的甚至并无交往,也很难认为他们有公认的盟派宗主、共同尊宋的理论主张和相似的创作风格,因此作为一个诗歌流派的条件并不充分。近代文学史和批评史对于宋诗派的认识和论述,大多受陈衍近代诗观的影响,随着材料的不断发现和深入阅读,研究者应该放下他者的遮蔽,直面诗的世界,不断去探寻和接近文学史的真相。  相似文献   

19.
薛欢 《文化学刊》2023,(9):215-218
杜甫诗作表达了强烈的家国情怀和社会思考。在他的诗作中,家国情怀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他以深情的笔触表达了对家园和国家的忧虑、痛苦和希望。杜甫的诗作中忧国忧民的情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杜甫的诗作中,可以看到儒家思想的传统和影响。他的诗作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社会现实和国家命运的反思,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徐德凝之所以能四十多年持之以恒地创作诗歌,这源于他对诗歌的挚爱和生活对他的雕琢。其诗歌多是自述人生经历见闻感受,但这种个人的记忆对于我们了解他所经历的时代的面影、民族国家的命运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生动文本,同时其诗歌又是一份来自民间的不可多得的社会文本,强有力证明着传统文化观念在民间的生生不息。徐德凝的白话诗歌语言平实质朴,具有着原生态美感。徐德凝和诗歌之间发生着相互塑造的关系,是诗歌塑造了徐德凝,而徐德凝又以诗歌作为载体传播传统文化、讲说人生智慧,从而在当下具有着不可替代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