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物联网专业实际是立足电子、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基础上构建的学科.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基础、学科融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通常在高职院校及本科院校开设.现阶段我国对物联网人才需求量大,高校培养的人才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这对中职校而言是非常好的机会.故而中职校也逐步引入该专业.在进行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上,中职校应根据专业的特殊性和对学生要求的特殊性,以产教融合为契机,立足双创教育,强化实践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形成具有中职特色的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
周全 《教育教学论坛》2019,(16):131-132
人工智能是继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界的又一次颠覆性技术革命。为了培养与时俱进的人工智能分析专业人才,作为人才培养重要场所的高校,需要及时跟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本文首先分析了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论证了开设"智能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必要性,然后探讨了打造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最后指出校企合作对培养大数据人才具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关于大数据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晋 《教育教学论坛》2014,(45):201-203
大数据是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界的又一次颠覆性技术革命。为了培养与时俱进的大数据分析专业人才,作为人才培养重要场所的高校,需要及时跟进大数据技术的发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本文首先分析了大数据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论证了开设大数据系列课程的必要性,然后探讨大数据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践形式,最后指出校企合作对培养大数据人才具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推进新工科研究和实践,中南大学自动化学院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学科特色,将自动化、电气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和电子信息等专业相互深度融合,形成了大自动化类专业。同时结合人工智能、机器人、物联网、云计算及大数据等技术在自动化领域的应用需求,着重构建大自动化专业的电类技术人才的创新培养体系。文章从电类技术基础课程内容、课程实践和教学平台的建设三方面入手,研究我校大自动化类专业电类技术基础课程新体系的建设。旨在提高我校大自动化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学生,为其他高校大自动化类专业电类技术基础课程体系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要求高校开展物联网方面人才的培养,如何进行专业设置、课程调整,是所有高校都在探讨的问题.就物联网产业分类、分析高校专业设置与物联网的关系、提出在对现有专业进行物联网方向专业整合时,可以按照本专业的特点增设相应的课程.针对物联网产业发展,在进行专业方向调整时,可开设急需人才培训班,对现有专业进行方向调整和专业方向招生,以满足对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实训体系的构建是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该专业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因此在构建实训体系过程中,应从物联网三层体系结构中抽象出适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符合产业对人才规格要求的课程实训模块,并从课程设置、师资团队建设、校内外实训环境建设等多个层面进行整体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7.
该文结合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社会需求与知识结构能力要求,针对当前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相对薄弱的现象,探讨了教育技术学专业计算机类课程设置与教学存在的问题.建议教育技术专业计算机类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应结合专业特点,紧跟社会发展趋势,适时更新教学内容,注重课程优化整合,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8.
自动化是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国家智能制造和“双碳”目标背景下,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紧迫。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自动化的高度融合,使得软件能力成为自动化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文章从自动化专业软件类课程群的建设入手,以OBE理念为指导,积极探索自动化专业人才程序设计能力培养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传媒类专业是我国培养艺术人才与传媒人才的主要阵地.伴随新时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运用,社会对传媒类专业人才的要求也随之增高.在此基础上,我国传媒类专业才培养目标已逐变转向追求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健康和谐的人格,就有必要对美育工作给予重视.文章立足新时代传媒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对美育工作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物联网作为全球信息通信行业的新兴产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高校积极申报物联网相关专业,为物联网相关产业输送人才.要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是关键.文章以就业为导向,分析研究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从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实践体系、校企合作等方向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以期对各高校开办相关专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江帆 《职教通讯》2019,(18):20-26
良好的课程体系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针对物联网职业岗位能力需求,构建基于岗位核心能力培养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包括知识类课程、技能类课程、实践类课程和综合类课程四个部分,并从项目化课程设计、课程资源开发、考核方式选择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课程体系实施方案。实现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的有效契合,提高了物联网课程的教学效果。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学生的就业率、岗位适应能力、企业满意度均明显提升,有效提升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效果,满足各行业对物联网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爱丁堡大学人工智能专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创办的AI实验室,在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研究上实力雄厚。其人才培养在顶层设计上具备明晰具体、交叉融合、推陈出新的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开展合理有序、结构均衡、能动高效的课程和教学活动;在质量输出上拥有科学专业的评价体制和完备细致的质量保障。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制造业岗位的影响及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需要进行转型的依据,探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培养方向、人才规格和培养目标的转型,着重研究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的重构、专业教学改革以及教学创新团队的塑造.通过转型实践,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适应性转型呈现三大特色:一是紧跟智能装备与产业升级,探索多学科多领域多专业技术融合,深度整合课程,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二是采用信息化教学,建设数字化课程,虚实结合开展技能训练;三是杰出人才引领,构建校企融合教学团队.  相似文献   

14.
建立大数据专业课程群,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从基础到综合、从理论到实践,从专业基础课进入到大数据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逐步开设分布式系统、云计算、数据获取、数据处理、大数据挖掘与分析、大数据预测与人工智能、数据可视化等课程,将大数据技能学习路线清晰化、科学化;精心设计课程理论与实践环节,理论教学将案例贯穿到教学内容之中,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知识,实践环节采用模块式实验设计,让教师能够根据课程内容对实验内容进行组合,能够有针对性地让学生掌握相关技术。经过实践,大数据课程群建设对学生竞赛、就业及深造起到了较好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5.
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与推进,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开展人工智能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分析目前国内高校医学人工智能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几个方面提出了提高高校医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质量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16.
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机器学习及其子领域深度学习是现阶段解决很多人工智能问题的主要方法。高中生已经具备了学习机器学习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开发具有普适性的高中机器学习课程显得尤为重要。长沙市周南中学在机器学习课程开发中注重打造专业的师资团队、建设课程资源库和寻求多方协同,遵循学本位、低成本、弹性、众创共享、由易入难、择优等原则。学校开发的机器学习课程包括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两部分,制定了明确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相似文献   

17.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让新信息时代下的个性化学习成为当代教育变革发展的新范式。为推进新信息技术与高职教育深度融合创新,破解人才培养难题,以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网络设备管理课程为例,进行课程现状和学情分析,构建大数据视野下基于云学习平台的个性化学习模型,进行课程个性化教学改革与实践,通过学习满意度调查和学习成绩分析,个性化教学改革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该课题利用人工智能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之间的紧密关系,对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数字图像处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在利用原有的Matlab软件进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增加利用Python软件,实现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教学案例与实践环节的融合,通过教学改革实践,该课程在教学效果、学生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9.
通信、大数据和物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史学理论界提出了全新要求,在传统以人为中心的历史之外,以“物”为中心、以有关“物”的监测数据为材料的数据处理和报告编制过程也要求被纳入史学理论视野;现有的信息史学定义修正后方可回应这种要求。秉持信息史学的理论融合自觉、以跨学科的视野审视传统史学理论与数据处理领域的概念和理论,可以为两个领域带来具有启发意义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20.
人工智能自身的安全性已成为前沿的研究热点,并产生了巨大的人才需求,迫切需要建设相关课程。通过论证和研究“人工智能安全”课程建设,系统地探讨“人工智能安全”课程教学内容,并研究设计符合业界需求和多元化人才培养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涵盖了不断涌现的人工智能安全的前沿研究内容;教学方法依据以学为中心、目标导向,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效果检验与持续改进,加强社会使命和人文情怀培养,以科研促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