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理效应有很多很多,那么,哪些心理效应对体育课组织有意义呢?我们如何观察学生的情绪和言行,有针对性地运用一些心理效应,提高课堂的管理水平呢?一、从众效应是利用集体力量进行教育和管理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在心理与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叫做从众,由  相似文献   

2.
如何对待学生的从众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虹 《宁夏教育》2003,(4):22-22
从众,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是在社会团体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其产生原因是由于实际存在的或头脑中想像到的社会舆论与群体压力,在认知和行动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于跟多数人(相对)一致。我们平时讲的“随大流”就是一种从众心理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研究学生的从众心理,掌握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是为了促进其有利因素的发展,改善和优化学生群体。 一、“从众心理”的含意、表现及其两重性 “从众心理”,是指在社会团体的压力下,放弃个人的意见并使个人的意见符合社会团体的要求,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与信念的心理过程。通俗地说,就是“随大流”的  相似文献   

4.
在课堂问答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如果接连有几个同学回答错了教师的提问,而答案又几乎是差不多时,以后站起来的学生就会重复这个错误的答案.这就是受一种从众心理的驱使,造成的思维定向.从众心理是一种十分普遍的心理活动,因此,从众行为也就成了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对学生来说,年级越低,从众行为越明显.学生产生这种从众心理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是因为受别人的影响和群体心理的感染而造成的.他们听到多数人的倾向意见后不自觉地把多数人的认识作为自己的认识,把自己与多数人同一起来,以多数人的意见为意见.固然,从众心理也有两重性,在一个具有良好风气的集体里,从众心理将驱使集体的成员向好的方面发展.但是在课堂问答中出现的诸如上面讲的那种现象却是有害无益的.它会使学生  相似文献   

5.
柳敏 《中学教育》2003,(3):27-28
心理学认为 :团体和动力可以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积极的能促进团体的进步与发展 ,利于形成良好的团体凝聚力 ;相反 ,消极的会抑制团体的进步与发展 ,甚至使团体走向衰败直至消亡。而团体和动力的形成取决于群体的从众心理趋向 :即在群体的压力下 ,使个体的思想和行为表现为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心理趋向。因此 ,一些聪明的管理者都很注意团体的向心力 ,有意或无意地通过一些策略对从众心理进行正向引导 ,进而形成本单位的积极的团体和动力。而这些手段能否充分促进人们从众心理的正向趋向 ,是决策者在制定决策过程中的指导思想所在。…  相似文献   

6.
蔡锐 《考试周刊》2014,(19):156-156
从众是指个体由于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的或个人的舆论上的压力,从而在观点和行为上不由自主地趋向跟多数人一致的现象。从众,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受知识和阅历的限制,少数青少年思想不成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作为青少年的一个群体,极易从众。因此,如何引导中职生正确对待从众心理,克服和避免在多数情况下可能出现的从众的副作用,对加强中职学生的道德品质、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都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冒永健 《班主任》2005,(11):30-31
所谓从众,是指个体由于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的或个人的舆论上的压力,在观点和行为上不由自主地趋于跟多数人一致的现象.从众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对身心发展尚不完善、知识和经验较为缺乏的小学生来说,消极作用是随处可见的.下面试对小学生的几种从众心理和行为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8.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心理健康水平上。即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心理障碍会严重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小语教材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我们要有意识地挖掘其中有利因素,在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一、克服从众心理让学生善于独思 从众心理是受群体压力而在知觉、判断、行为等方面与众人一至的现象。这是创新的大忌。在现实中有部分学生受从众心理的影响,缺乏独立思维,人云亦云,盲从他人,没有自己…  相似文献   

9.
每个人的行为总会受到多数人的影响,这种个人由于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的舆论压力,在认知或行动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在行为科学上称为从众行为。从众行为出现在各类人群中,但在初中学生中更为常见。因此,结合初中学生的从众行为,德育应突出三个特点:  相似文献   

10.
从众心理是指在个体与群体意见发生分歧的情况下,个体所具有的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顺从群体的压力,并让步于大多数人的意见的一种心理倾向;存在于大学生身上的从众现象有学习从众、参加公益活动从众、消费从众、恋爱从众、赌博从众等多种表现;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缺乏自信、感情脆弱、安全心理和害怕孤独是导致大学生从众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我们可以利用从众心理,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班集体和宿舍建设、积极诱导学生社团、实行“导生制”等途径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1.
从众心理是指在个体与群体意见发生分歧的情况下,个体所具有的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顺从群体的压力,并让步于大多数人的意见的一种心理倾向;存在于大学生身上的从众现象有学习从众,参加公益活动从众,消费从众,恋爱从众,赌博从众等多种表现;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缺乏自信,感情脆弱,安全心理和害怕孤独是导致大学生从众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我们可以利用从众心理,通过加可校园化建设,班集体和宿舍建设,积极诱导学生社团,实行“导生制”等途径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2.
谈谈中学生从众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众”是个人由于无形中受到群体影响而在认识或行动上不由自主地趋向跟大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即别人都这么做,于是自己也就这么做,别人都这么认为,于是自己也这么认为了。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是在群体中生活,因此,人必须而且能够接受群体影响,不仅现实的行为具有感染力,而且认识和观点也有感染力,这就产生了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他们的思想、情操、对社会的认识、兴趣爱好、服饰打扮,无一不体现着学生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比如我班某学生对数学特别感兴趣,其他同学受到感染,一时间钻研数学风气浓,一些平…  相似文献   

13.
陈友庆 《天津教育》2002,(12):23-25
小学生的从众是指小学生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使自己在观念和行为上改变初衷,而向与大多数同学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在教育实践中,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平时表现较好的学生,也会跟着其他同学干出违反校纪、班规的事,甚至会有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事发之后,他们也说不清为啥会跟在别人后面那样做。这便是从众心理的一种表现。当然,由于一些好学生的表率示范作用,也会激发其他同学的模仿行为,从而促进了集体目标实现和个人目标的实现。可见,小学生的从众心理应该在学校,特别是班集体教育中引起足够的重视。一、小学生从…  相似文献   

14.
4—6岁儿童从众行为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实验目的 从众行为是指由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的真实的或是臆想的压力所引起的人的行为观点的变化,即我们平时所说的“随大流”现象。从众行为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早在1951年,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阿希首次作了经典性的从众实验,此后于1956年、1958年重复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有真被试平均有35%的回答是从众的。以后又有一些社会心理学家在阿希实验基础上又进行一系列为更为深入的实验研究(毛纳斯1954年,莫里斯和米勒1975  相似文献   

15.
所谓从众,是指个体由于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的或个人的舆论上的压力,从而在观点和行为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于跟多数人一致的现象,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从众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在中学生中极其常见,特别是高中生,由于知识和阅历的限制,思想还不成熟,也最易从众。因此,引导中学生正确对待从众心理,克服和避免在多数情况下可能出现的从众副作用,对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培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普通高校学生公共体育课选课从众现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众现象"是指在集体活动中,少数人的认识或行为不由自主地趋向于与多数人一致的现象.在体育教学中,由于课堂教学因环境、器材、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个别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常常与老师的要求存在着差距,往往容易导致某些消极因素的出现.通过对我校2006级大学生公共体育课选课过程的走访及座谈,并发放问卷调查,发现部分学生在体育课选课过程中存在从众现象,并提出建议:加强学生的辨别能力;努力提高和强化班级凝聚力;切实注意班级舆论影响;加强对开设的体育项目的宣传;减少大学生选课过程的从众现象,从而提高体育课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陈必发 《中国教师》2006,(10):52-53
教育工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这种创造性劳动要求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然而,现实中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在显性或隐性状态中存在着诸多心理障碍,必须加以研究与排除。障碍之一回避忌妒的从众心理当教研工作者在自己的科研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时,可能会遭到有忌妒心理人的冷漠和嘲讽,甚至是诋毁。这种环境下,有成就的人忧心忡忡,极度痛苦,为了适应“社会生活”,免遭闲言碎语,就采取一种回避忌妒的从众心理,即放弃教育领域的深层研究,趋附于某种压力而与他人保持一致的行为。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种心理动机在于:一是为取得团体其他成员的好感的需…  相似文献   

18.
杜允 《教学与管理》2012,(33):41-42
从众心理指的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方面表现出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心理倾向。道德发展中的从众心理就是指人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或群体的主流模式保持一致的心理倾向[1]。学生对教师以及对学校规范的接受是一种服从,是他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学生盲目从众的心理根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从众,是在团体、集体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即“随大流”。从众的结果是:实际存在的或头脑中想到的社会压力、团体压力,使人们产生了符合社会要求、团体要求的行为、信念。个人不仅在行动上表现出来,而且在信念上也改变了原有观点,放弃了原有意见。  相似文献   

20.
从众是人们普遍具有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有人曾做过一个实验:让几个人站在街上仰面张望,结果引来许多人停步也跟着张望。这就是从众现象。用心理学解释:从众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的影响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行为的心理现象。人们常说的“随大流”就是典型的从众现象。怎样认识和利用从众心理的作用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