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祠堂作为客家人的情感载体是客家文化求善精神的本质体现,是客家民性与民俗意识的一个缩影,它承载着伦理观念、祖宗崇拜、血缘文化、聚族文化、堪舆风水、建筑艺术、地域特色等重要的文化形式与教育功能。祠堂文化的建构形式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显性文化体现在物质性上,隐性文化则体现在围绕祠堂所进行的各种民俗活动及其意识形态的非物质性上。祠堂文化所建构的审美语境所包容的历史内涵,凝聚的乡情亲情以及连结的多元文化门类艺术,对当代区域文化和美术的重构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2.
窑洞是陕北地区独具特色的民居,它与陕北独特的地缘环境、人文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窑洞作为陕北文化的民俗符号,承载着陕北地区极具特色的民俗民情、丰富的文化和艺术价值。从符号学视角入手,分析窑洞符号系统的能指和所指,进而阐释其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高中语文散文教学过程中,审美教学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重视,通过审美教学,可以使学生意识到语文知识的魅力,使学生了解审美认知方式,将审美理想转化为现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目前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遇到困境,审美教学质量不佳,为解决此问题,需要突破审美教学重难点,将审美教学与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有效结合,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本文通过研究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审美困境的突破措施,希望可以重建审美内容、审美标准、审美秩序,促进语文教学的有效实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4.
中国大众文化研究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对大众文化进行精英主义式的批评,然而,以审美主义为价值标准难以挖掘大众文化本身所蕴藏的丰富美学诉求。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为中国当前的大众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野。他认为每种艺术样式和审美价值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土壤,我们对待艺术的生存困境与对新艺术形式的评价应在承认客观现实前提下探究和思索,这对中国的大众文化研究颇富启示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大众文化研究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对大众文化进行精英主义式的批评,然而,以审美主义为价值标准难以挖掘大众文化本身所蕴藏的丰富美学诉求.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为中国当前的大众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野.他认为每种艺术样式和审美价值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土壤,我们对待艺术的生存困境与对新艺术形式的评价应在承认客观现实前提下探究和思索,这对中国的大众文化研究颇富启示性.  相似文献   

6.
作为独特的传统绘画品种,杨柳青年画更是一种特色地域文化,其具有色彩绚丽,手工精美,内容祥和等特点。数百年来,它广泛流行于城乡民众之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审美受众。作为大众审美艺术的代表,杨柳年画不仅蕴含着民俗艺术的基本价值,也蕴含着绘画艺术的审美情感,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7.
设计意图 现代人将面具归结为“一个集考古、民俗、美术等多个学科的综合艺术”,充满神秘色彩的傩面艺术深刻反映了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被人们誉为“活着的文物”。在幼儿园开展傩面系列活动,是将这种承载了人类智慧的,具有极高审美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的美术形式传承和转化,让幼儿从小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耳濡目染,萌发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相似文献   

8.
民俗与影视     
民俗是人类古老文化的遗存,它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又扩布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孕育并滋润了现代影视艺术。影视通过复制式、点缀式、点化式对民俗进行了艺术整合,满足了当代人的审美欲求,同时也使自身的审美特性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9.
广告是一门大众化的艺术,它要遵循社会文化习惯和迎合大众的审美文化水平和审美心理。在广告翻译中我们应该遵循功能对等原则,即要使广告译入语文化背景下的受众者产生与原文在源语文化背景中同样的审美心理。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在进行广告翻译时应采取直译、文化转化、音义结合、创造翻译等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0.
苗族服饰是苗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符号系统,作为符号系统的苗族服饰又是一种表现艺术。苗族人民把生命本能自发的色彩感情转化为独到的色彩艺术形式,反映了苗族在与自然抗衡中对事物的认识和升华,从服饰中可以看出苗族人民的文化积淀和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1.
荆楚漆器是楚人在造物过程中,对美的追求与探索,是艺术形式与精神内涵、应用工艺与审美趣味的完美结合。其非同凡响的外在形式就是其审美特征的直观反映———"道通为一"的制器理念和审美取向,根植于巫鬼文化的审美来源,形式的"阴柔"和内容的"飞扬"为特征的审美构成。  相似文献   

12.
陕北音乐是陕北区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因饱含浓厚的黄土气息和淳朴的民风风格而深受人们的喜爱。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因素,陕北音乐既传承了黄河中上游文明的精髓,又融合了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文明的精华,是我国民俗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民俗中的陕北音乐文化研究》一书以“区域”“民俗”和“音乐”为出发点,以区域民俗为研究基础点,对陕北音乐文化的区域性分布、文化构建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该书作者通过运用较大篇幅和较多案例来论述陕北音乐文化的基本类型和基本分布情况等内容,对陕北音乐文化中受到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影响的民俗、信仰和方言基础等进行了综合性论证。另外,该书在写作范式和写作立意方面均超越了同类文化研究理论,确立了独特的陕北音乐文化理论研究方向,为我国区域民俗音乐文化的发展和研究注入了新动能。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二十世纪的现代艺术理论提出"审美形式"这一美学范畴,它的提出在理论上是对传统的形式与内容相割裂且形式依附内容的机械的形式观和二十世纪形式主义的绝对的形式观的扬弃。所谓的"审美彤式"是指对内容进行整合的艺术形式,是内容化了的形式,它是艺术的整体性表现,也即艺术本身,审美形式是艺术存在的本质性标志,现代艺术理论把"审美形式"提到了艺术的本体论高度。而且,"审美形式"的提出给艺术的自律、艺术的批判性意识形态提供了本质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唯美主义代表人物王尔德将“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主张贯彻到生活领域,以实现艺术拯救生活的梦想一一审美救赎,但过分强调形式的表层生活艺术化以及消费文化的深刻影响却导致其审美救赎的失败。当今消费文化甚为流行,现代人也面临王尔德式的困境,生活艺术化实践出现表面化现象,在反思并剖析二者的同时,搜集现实生活中深层次生活艺术化的成功案例CCSweets和马灯部落进行实证研究,寻求切实可行的深层次生活艺术化方法,以实现审美救赎。  相似文献   

15.
如何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艺术生产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和审美需要,这是当代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走向实践化最终必须思考回答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的文化市场必须认真考虑以高质量的、雅俗共赏、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来满足和提升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为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和谐进步提供充足的精神食粮。便捷的形式,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生产的一种方式,就是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6.
十四节气蕴含在各种审美角度当中,无论是诗歌还是民风民俗都是文化的彰显,更是人们审美的重要内容。二十四节气的有着不同的审美,文化感厚重,由此,本文对节气的审美文化进行研究,了解节气与一些民风民俗的故事,做了一些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河南坠子这一地方性曲艺形式,产生并流行于民间,它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从形成到发展,都和人民的生活与劳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艺术形式,综合文学、音乐、表演于一体,以说唱为主要艺术手段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抒发感情。本文分别从文学审美特征、音乐审美特征和表演审美特征,对河南坠子的审美特征进行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8.
审美人类学作为一门美学与人类学相交叉的学科,它的一个重要理论视点就是把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引入到美学研究中来,从而揭示出民族艺术内在的生存机制.民歌艺术是一种集中表征少数民族族群生存机制、审美经验和生存环境的主要艺术形式和传统民族艺术的重要形态,探析其在前工业社会的生存机制,这是审美人类学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林楠 《文教资料》2014,(34):72-73
现实中美丑杂处。一般说来,人们讨厌作为审美活动中丑的事物,但是生活丑也有自己的艺术价值。艺术家把自己对现实生活的审美感悟与评价,借助审美意象的形式表现出来,生活中的丑也可以转化为艺术美。人们在追求美的道路上认识丑、克服丑,揭示丑的本质,这是从反面肯定美。本文以两件雕塑作品引出这一话题,探讨生活丑的美学意义,分析美与丑的审美关系,得出二者是相反相成、不可或缺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藏区民俗审美心理是在自然和社会的影响下 ,经过历史的发展 ,在文化传统的熏染中留存下来的一个不断发展创新的产物。因此 ,藏区民俗审美心理的研究离不开藏区人民身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藏区人民的历史与文化 ,同时 ,这些因素规范着藏区民俗的审美心理特质 ,左右着藏区民俗审美意识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