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抓住表达“我”真情实感的词句,体会“我”童年生活的情趣,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感悟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赞美和崇敬之情。2、训练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语句含义的能力,学习运用比喻、夸张描写人物肖像的方法。【教学方法】朗读感悟,联想想象,启发思考  相似文献   

3.
《醉翁亭记》是千古名篇,为欧阳修被贬滁州后所作,其中对优美景色的描写,使人过目不忘,如临其境.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充满字里行间,反映了作者在被贬后的心境与寄托.可是,细细读来,似乎又不仅仅如此,或者说,作者的境界比寄情山水更高出许多.  相似文献   

4.
今昔对比在古代诗词中,不仅是作为一种写作手法存在,更主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作者所要寄寓的种种情怀,即永驻心头的伤怀之情,抚今追昔的慨叹之情,历经沧桑的怀古之情。本文拟从此角度入手,重在观照作者的内心。  相似文献   

5.
苏轼 《学苑教育》2019,(3):97-97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赏析: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相似文献   

6.
《醉翁亭记》是千古名篇,为欧阳修被贬滁州后所作,其中对优美景色的描写,使人过目不忘,如临其境。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充满字里行间,反映了作者在被贬后的心境与寄托。可是,细细读来,似乎又不仅仅如此,或者说,作者的境界比寄情山水更高出许多。首先,作者秉持一贯的积极入世的生活态度。欧阳修年幼失恃,母亲教他读书识字,  相似文献   

7.
一、复习回顾,提出目标师:上节课,老师带领大家学习了生字词,读通了课文,知道了作者表达的情感是———生:对鸟语、对鸟儿的喜爱之情。(师板书:喜爱)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作者的这份喜爱之情,探讨作者是如何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写出这份喜爱之情的。【点评:简洁的导入,明晰了本节课的核心任务。】  相似文献   

8.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是一篇典型的美文,它全文仅81字,却营造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意境,从美景、美情、美德等诸方面让读者受到美之熏陶,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一、景物之美。文章开篇落笔不凡,作者以“有仙之  相似文献   

9.
作家作文章讲究情真、意切、传神、具众美。读者观它、诵它、流连它,不外乎希望得到情的共鸣、意的领会、神的贯通、美的熏陶。 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呢? 一、反复朗诵以求其情,画出感情线以明其幽 一篇文章总是由材料来组成,由情线来驾驭,以理智来贯通,表的理也是“人情物理”。读者须从文章的字词中读出作者之情、之意。故欣赏文章务须朗诵,要求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烂熟后,自然得其神气。其情已出,则探其幽微曲折之处。在朗读基础上,或从人物性格出发,或从故事情节出发,分别画出其性格发展线索,一波三折的情节发展曲线,这样易入情入理。  相似文献   

10.
《史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历史作品,该书出自于西汉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之手。它像一部电影,真实地刻画了无数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成为后代小说戏剧乃至现代影视作品取材的对象。其中,陈胜这个人物的刻画倾注了作者强烈的感情,通读《陈涉世家》,发现司马迁对陈胜的这种强烈感情可以概括为"敬意"之情。这种敬意之情的表现及造成作者拥有这种特殊感情的原因是本文探索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朱剑 《考试周刊》2015,(47):45-46
《荷花》这篇课文运用优美的文字向读者传达荷花的美及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习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积累语言,同时欣赏荷花,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培养学生审美之情。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美、感受美、欣赏美,使他们获得丰富的美感。  相似文献   

12.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一首情调悲壮的词作,引领学生在反复的吟咏中体会"壮"词的内涵;通过词中画面,感受作者抗敌报国的爱国心;通过昔与今、理想与现实的对比,感受词人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相似文献   

13.
在编辑工作中,我们经常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作者来信。他们或表达对《幼儿教育》的关怀爱护之情,或为办好《幼儿教育》献计献策。这里,我们选择刊登了一些。感谢朋友们对《幼儿教育》的厚爱。我们将把朋友们的赞誉作为鞭策自己努力工作的动力,为幼儿教育事业作出更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共5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介绍了圆明园的损失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表达了作者的愤怒与痛惜之情。第2至4自然段(共12句话)重点介绍了圆明园的建筑特色和收藏文物的珍贵。在这三节中 ,作者通过简洁却内涵丰富的每一句话 ,能极尽人们想象的每一个词 ,详尽描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与壮观 ,抒发出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最后一个自然段通过圆明园毁灭的介绍 ,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教学建议 :一、直奔重点 ,理解内容1 揭题激疑 ,直切重点。揭示课题后 ,即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看了…  相似文献   

15.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我国著名诗人艾青的成名之作,被语文出版社编入八年级下学期教材第二单元。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整首诗感情深沉悲怆,催人泪下。这首诗之所以有着不朽的艺术魅力,首先是诗人内心澎湃的情感,其次是诗人杰出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6.
笔者认为,进行散文教学,学习主体也应有相应情感的蓄积和融入,做到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和谐统一,方能较快地进入散文的美妙意境,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设置情境以利情感的唤起。情境是一种具体可感的情形或景象,设置与课文有关的情境,可加速情感的激发,使学生较快地站在与作者切近的起跑线上。 以生活模拟情境。如巴金的《灯》,开篇时笔者举出学生所记亲身体验:暑假“流浪”,不觉步入山区,一番艰苦自不必说,踽踽独行,单是孤寂恐慌之感便够人承受,  相似文献   

17.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反映,而语言文字则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若能充分发掘和体验课文的情感,做到“以作者之情化自己之情,以自己之情点燃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学生既能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又加深了...  相似文献   

18.
《猫》一文中,作者把猫可爱的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猫的喜爱之情。因此,体会作者的“爱”,是理解课文中心的关键。 可把课文分为两部分学习。前三个自然段是第一部分,作者通过写猫的古怪性格,来抒发对猫的喜爱之情。学习这一部分,可用几个提问把学生的思路引到  相似文献   

19.
导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首先得感受到教材的思想美、人情美、语言美、自然美、结构美……不矫揉造作,动之以情,才可能对学生导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时,语言就会产生情感的冲击波,这是发自肺腑的心声吐露,自然能叩开学生的心扉。这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教材,准确把握文章及其作者的感情基调。讲课时,教师用情真意切的话语引导学生剖析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将课文中的情思形象再现出来,传递给学生。教师应捕捉课文的“动情点”,善于“披文以入情”,以丰富的感情积累和知识底蕴纵情渲染,创设一个富有感染力的情境,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20.
於红问:《故乡的榕树》是如何抒情的? 《故乡的榕树》通过寓情于景、托情于事、直抒胸臆等多种方法,抒发了蓄积心头的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谱写了一支感情淳朴深厚的思乡新曲。寓情于景。住所左近的榕树苍老蓊郁,绿阴遮地,青翠悦目,清凉诱人。故而触景生情,思绪纷然。故乡的榕树,躯干魁梧,长须飘拂,绿云团团,嫩叶如玉,因而栩栩如生,可敬可亲。榕树的四周,有那清澈的小溪、彩色的卵石、汲水的少女和欢笑的鸭子,有那洁白的石桥、兀立的石碑、光滑的小石狮子。所以清新隽秀,令人陶醉。驼背的榕树,树形奇异,树干苍虬,树心被烧,树头昂起,树叶浓密,特别是爬上凹槽,敲起锣鼓,划起船来,是何等欢乐,因此,童心纯真,憧憬美好。由此可见,作者不仅勾勒了榕树的形,刻画了它的神,而且融进了作者的爱,寓入了他的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