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干部、党员进行教育的场所,其建立和发展的过程具有鲜明的历史必然性.党校在党员培养与党员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熔炉""阵地"作用.通过不断优化党校党建工作,可以规避各类问题,形成秉公守法、廉洁自律的党风.作为教育、培训干部和党员的关键组织,党校的党建工作是否"有效""科学",关乎着党员培训的成效.基于此,在结合新形势特点的前提下,明确党校党建的新要求,探讨党校党建工作创新的现状,并提出科学合理的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2.
<正>为响应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对接"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精准扶贫"等国家战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培养名师、培育名生、打造名校等"三名"为导向,通过实施人才质量提高工程、杰出人才培养工程、师资队伍建设工程、服务区域协同发展工程、智慧校园建设工程、治  相似文献   

3.
所谓"三培养",就是把党员培养成教育骨干,把教育骨干培养成党员,把青年党员培养成教坛新秀.这是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党建工作的一项新机制,也是学校教师培养的新模式.2006年,学校党总支在探索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建设中,提出了"三培养"工程计划;2009年,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进一步深化细化这项工作,进一步发挥了学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为推进学校持续发展、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毕业生择业观念不断改变,导致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涌现出各式各样的问题,诸多问题导致广大毕业生流动党员成为了现实中的"口袋党员""隐身党员",使其在入党后的教育和培养出现了断层现象,为有效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探索,充分运用高校党建等资源,建立并完善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新平台,把党建管理工作作为特殊时期的重心,建立从机械管理到整合管理过渡的新型教育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5.
为"教学名师"喝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大学需要“教学名师”师资队伍建设与高校教学质量二者之间息息相关 ,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高等教育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纵观世界一流大学和国内名牌高校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学校学科水平高、科研成果卓著、学术大师汇聚。名师造就了名校,没有名师的名校是不可想象的,而名校培养和促进了名师的成长,通过名师的大旗弘扬了名校的传统和声誉;名师吸引、培养了高徒,优秀的学生又反衬出名师的睿智和远见 ,传承了名校的校风;名校、名师和高徒之间互为依存、互为促进、互为发展。而在这三者之中 ,名师是一个中心环节。从高校的发展历程来看…  相似文献   

6.
以"四彩"党建为载体是创新高校学生党建教育机制的有效措施之一,旨在通过"白色引导工程""绿色培育工程""红色先锋工程""金色关爱工程",即"四彩党建"品牌活动来开展党建工作,以期在活动中全面提高大学生党员自身素质,在日常生活中创先争优,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相似文献   

7.
名校与名师是相辅相成、同构共生的一对概念。名校需要名师支撑,名师可以造就名校;名校肩负着培养名师的责任,名师的生成与壮大则能促进名校的发展。怎样的学校称得上是“名校”,怎样的老师可谓是“名师”?多年来我们一直苦苦思索这一问题。在实践中我们对“名校”、“名师”形成了这样一些基本认识:  相似文献   

8.
所谓“三培养”,就是把党员培养成教育骨干,把教育骨干培养成党员,把青年党员培养成教坛新秀。这是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党建工作的一项新机制,也是学校教师培养的新模式。2006年,学校党总支在探索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建设中,提出了“三培养”工程计划;2009年,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进一步深化细化这项工作,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面火红的旗帜,旗帜上的“镰刀斧头”鲜明地表达着共产党人的理想和追求!像百鸟朝凤,像百川归海,旗帜下集合着一支气势磅礴的队伍,这是一支由胸怀共产主义信念的人组成的队伍!在江西师大校园,有这样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党员就是表率,党员就是旗帜”!多年来,江西师大党委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中心抓党建,围绕发展抓党建,大力开展“三培养”活动,把一大批优秀的大学生、教职工培养成党员,把一大批党员培养成各自岗位上的骨干,把一大批党员业务骨干培养成各级后备干部。目前,全校各单位重要的业务骨干以及80%的教授…  相似文献   

10.
名校有名师,名师强名校,名师战略是红安县张家湾中学近年来制订的重大决策。进入21世纪,教育改革的浪潮席卷神州大地,学校领导审时度势,抓住机遇破冰启航,多角度、多途径探索强校方略。最终确立了“育名师、创名校、出名人、立名声”的办学思路,把名师的培养作为学校做大做强的头等大事,以名师效应带动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1.
<正>名师,是指那些具有先进、独到的教育思想,突出的教学业绩和丰硕的教育科研成果,且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教育教学专家。毋庸置疑,名师造就名校,名校培养名师。但是,北京22中孙维刚老师的例子告诉我们:不在名校照样可以成为顶尖级的名师。作为一所普通实验小学,我们致力于这样的"校本"行动,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够朝着优秀的方向发展,最终脱颖而出,成为举着旗子走在前面领路的人。  相似文献   

12.
培养名师是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加快名校建设步伐的一项重要工程。打造名师团队,学校应成为名师发掘的"伯乐",名师培育的"摇篮",名师成长的"阶梯",名师展示的"舞台",发挥名师效应的"红娘"。  相似文献   

13.
利隆胜 《教师》2014,(33):117-117
正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很早就开展了对自身的教育实践活动。自从人类有了教育实践活动,就发现了教育的新问题,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与"怎样培养的问题"。目前国家实行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的成功与失败,关键是教师。俗话说得好:"名师出高徒。"何谓"名师"?怎样的"名师"才符合国家教师素质的顶层设计要求呢?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的结果就是把教师培养成具备"一德""三种能力"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所谓"一德"就是  相似文献   

14.
新闻播报     
抓党建促发展强队伍创名校信丰二中精心实施党建"2233"工程(本刊通讯员林英良记者雷杰能)信丰二中现已成为一所初具品牌影响力的学校,校长谢方明说,学校实施的党建工程功不可没。围绕打造一流名校的目标,信丰二中确立了抓党建促发展的战略思路,大力实施"2233"工程("双优双带、三建三创"工程),即党员教师要有优秀的职业道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博士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应该把他们培养成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勤奋学习的劲头,坚定的意志和科学的学习方法的人,使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树立"名校名师理念"、"烧开水理念"和"酿蜜理念"。  相似文献   

16.
<正>她是国家电网湖北省电力公司"优秀教师""优秀党员",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首届"十佳中层干部""先进科研工作者""教学名师""宣传工作先进个人";她所在的机电党总支是该院"创先争优先进党总支""电网先锋党支部"、"品牌建设及宣传工作先进集体""九比九争先进集体"。她把专业教学与党建工作一齐抓,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跟随记者的笔端,走进刚获湖北省高校先进党支部"双带头人"称号的武汉电  相似文献   

17.
有名校长就会有名师,有名师才能成为名校,这是名校成名的一般规律。反思之,名校一定要有一批名师。名师的成名离不开名校长,名校长之所以成名,也离不开名师,相辅相成。可在这两者之间,校长必须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培养名师,创建名牌学科,才能使校长成名。所以,在成名之前,未成名校长的管理理念必须先行。校长应着力去打造教师的能力建设,努力培养成才型教师,鼓励教师走向成功、成名,使得学校在育人及教学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现,而自己也就成为了名校长。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成为名教师的先决条件,一位名教师的发展轨迹一般为:成长——成才——成…  相似文献   

18.
肖安庆 《教育》2015,(2):26
名师是名校的主体,是实现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作为校长,总是希望自己的学校多出名师,出好名师。其实,与其"等"名师,不如学会挖掘名师,培养名师。作为一校之长,在名师培养过程中不妨在筛选机制、育人环境、培育过程、发挥效益等方面有所作为。慧眼识名师,做名师发掘的伯乐名师的培育要遵循教师成长规律,学校确定名师培养对象要认真分析个人发展现状,依据学校名师工程方案的要求,制定好发展规划,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努力做到:严密细致地学习、制  相似文献   

19.
<正>吴红明盐城市名校长江苏省品德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基础教育指导委员会品德学科专家委员国标本(苏教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编委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让每一个孩子发展,让每一个生命精彩"——共同的梦想,共同的追求,让一群志同道合的人集结到了吴红明品德名师工作室。"高""真""无""优"是工作室的行动纲领。高,是从教书育人出发,高效高质;真,是从教育原点出发,求真务实;无,是从团队文化…发,无私真诚;优,是从团队发展出发,优秀优质。工作室努力  相似文献   

20.
“双培养”是指把符合党员条件的优秀青年教师发展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一线骨干教师,从而整体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全面加强党建和教师队伍建设,持续推动学校党建与教师队伍建设深度融合。在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引下,新形势下的教师队伍建设必须立足于实际,对青年教师开展针对性培养教育,他们是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这一教师群体的能力与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和水平。本文就“双培养”工程的有关建设问题进行探讨,旨在确保“双培养”机制的顺畅运行,助力师资队伍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