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说教材“轴对称图形”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第四节的教学内容。原有统编教材只是在“等腰三角形”中 ,对“轴对称图形”作简要介绍 ,而“九义”教材在圆的后面单辟一节 ,其目的是使学生对各种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有较全面的了解 ,为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打好基础 ,同时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按照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材先列举实物图、做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 ,抽象出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概念 ;然后通过讨论已学过的各种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及结合“做一做” ,以巩固所学概念 ;进而通过练…  相似文献   

2.
眼案例1演长方形的周长是16厘米,长、宽都是整厘米数,这样的长方形有几种?眼错误答案演3种。分别是长7厘米、宽1厘米;长6厘米、宽2厘米;长5厘米、宽3厘米。眼思考演学生为什么没有把长、宽都是4厘米的长方形计入其中呢芽究其原因,与教材对正方形内容编排不当有关。综观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教材第一册的“认识图形”、第五册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第六册的“面积与面积单位”中,无一不是把长方形和正方形分成两类,这种分类是学生产生错误的根源所在。第一册的“认识图形”,是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两种图形的初步感性认识。…  相似文献   

3.
新课标实验教材在第一学段就早早地让学生与“圆柱和球”打了个照面,而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直到第十二册曲面立体图形“圆柱、圆锥和球”才初次登场,虽然高年级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需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加上这些图形的面积、体积公式  相似文献   

4.
“圆的认识”一课选自小学数学教材第11册,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5.
背景“圆的认识”一课选自小学数学教材第11册,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  相似文献   

6.
王琍 《江西教育》2004,(15):58-58
“欣赏与设汁”是新课标实验教材北师大版第四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基本图形的基础上.通过欣赏漂亮的图案来分析基本图形.使学生能用这些基本图形设计出漂亮的图案.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7.
信息技术为“学与教”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利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课件,能更好地组织学生进行主题学习与研究活动,促进学生发展。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作者依据建构主义理论,设计了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网络课件。一、教材与学生分析“轴对称图形”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小学数学第十册第15页 ̄第18页的学习内容,教材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使学生对小学阶段所学过的平面图形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已掌握了小学阶段所需认识的平面图形的…  相似文献   

8.
小学六年制教材,两次出现“角”概念的教学,其目的和要求是有差异的.第五册P65接触的“角”概念是描述的,学生建立的概念是:“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的图形就是角”,又要求学生指出实物和几何图形的角.第八册P53比较严格地叙述了角的概念,并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叙述度数不同的角的形成.笔者对两次“角”概念的教学有以下体会: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正确把握教材的标高,充分发挥直观教具的作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细心观察,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一次教学“角”概念:首先出示实物五角星、三角板、钟面、扇子,让学生指出以上物体中的角,然后闭着眼睛想一想角是什么样子,形成角的表象;第二步用抽动片演示由实物图形的角到几何图形的角.并对照图形指出:“这样的图形就叫角”,建立角概念;第三步演示角的形成、画角.通过自学找出角各部分的名称;第四步通过判断角,让学生知道  相似文献   

9.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是五年制数学教材第七册的一个重要内容,与第六册中的长方形、正方形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加深学生对几何知识的理解,在期末复习时,我把五种图形放在一起进行复习。具体方法是:  相似文献   

10.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五单元“整理和复习”中“几何初步知识”一节,学习内容主要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两大块,每块中先复习“认识”,再复习“计算”,它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复习材料。总复习时,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采  相似文献   

11.
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第十册第一单元第一小节“圆的认识”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材把这部分内容放在学生学过直线图形的认识和面积计算以及圆的初步认识之后进行教学,这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是相适应的。目的是借助对圆的探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  相似文献   

12.
在一次公开课活动中听了一节“图形的放大与缩小”颇有感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一册的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图形与变换”方面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为下节课教学“比例”打好了基础,在教学时,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先让学生直观感受,再动手测量、画图,理解意义后又组织练习,学生对什么是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认识较深,可其中一个环节由于教师对学生缺乏足够的了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造成一定障碍。影响了学生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实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自选图形》是云南省普通高级中学实验教材信息技术(上册)课本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也是《云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规定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之模块三的内容。从教材特点来看,《自选图形》教学是让学生掌握简单几何图形在WORD中的画法,为学生今后学习“图片的插入、编辑”等内容提供必要的思维模式,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动脑能力的一次良机,在具体教学中把它与生活中的某些创作联系起来,拉近学生与电脑之间的距离。2.学生情况分析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学习了WORD文字编辑的…  相似文献   

14.
“认识图形(一)”是九年义务教材六年制第一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是让学生从感性上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使学生初步认识这些图形的边的一些特点。而在集中对这些几何图形认识之前,教师有意识地分别在数  相似文献   

15.
《观察物体》属空间与图形领域,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安排了三个阶段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第十单元,使学生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及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使学生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位置关系的过程,能初步确定物体的位置,在探索物体和图形的位置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16.
探索梯形     
严雪 《考试周刊》2013,(71):75-75
一、内容分析 《梯形的认识》是小学数学苏教版实验教材第八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第二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在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特征认识的基础之上学习的,是小学阶段要学习的最后一类直线型平面图形。梯形的学习与其他的平面图形不同之处在于,其他平面图形是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而梯形学生则是初次接触。  相似文献   

17.
王建生 《河北教育》2007,(10):35-36
教材解读: 全日制义务实验教材苏教版第九册《多边形面积计算》这一章节中,有这么一个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长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为分解这一难点,教材在“练习与应用”中安排了第1题与第4题两道习题。编者意图是:第1题让学生在点子图上比较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帮助学生在比较和操作中进一步体会各种图形面积公式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8.
现行的浙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的教学内容包括:“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圆锥”、“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比和比例”及“总复习”四个单元。这个学期是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的最后阶段,对全面落实《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有着独特的意义和作用。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看,立体图形是在平面图形和有关计算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统计可与整、小、分数应用题相结合;比和比例与分数、除法等知识有密切联系,这要求在进行该册教材的教学中要突出知识的综合性。从《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  相似文献   

19.
一、教材本课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21世纪实验课本《数学》(北京景山学校编著)第五册“空间与图形”中“平移和旋转”一节。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在学生的生活中并不陌生,而作为新课程中新的教学内容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因此,教材从生活实例入手,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和发现旋转和平移的运动规律,并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移的方法。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实例,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两种变换。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分析: “认识前后”是北师大版数学第一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的开篇内容。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前后、上下与左右。这些内容是“图形与位置”的启蒙知识,也是学生在生活中辨认方向的基础知识。为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物体间的前后相对位置关系,教材借助“森林运动会”这一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学习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材最后的数学故事又是理解“前后”很好的素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