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不久,学校组织的汇课比赛中,一位教师的识字课让我深有感触。这位教师讲授的是一年级上册的《日月明》一课。上课伊始,教师让学生自由拼读课文,把屏幕中出示的汉字在课文中圈出来,同桌读一读。接着,引导学生通过指名读、比赛读、接力读等多种形式反复认读,纠正读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这些字是怎么组成的。  相似文献   

2.
片断一:让学生在读中识字。师:想听老师读读课文吗? (教师配乐入情入境地范读,学生陶醉于教师的范读) 师: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能把课文读好吗?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老师和这课的生字是好朋友。你们要想也把课文读好,首先就得认识这些生字朋友。请把你刚才标△的字多读几遍,自己读完后,再跟同桌互相检查,看是不是把这些字都读准了。老师相信大家会想出办法把这些字记住。 (生自己识字,同桌互读互听) 师:下面老师检查一下,看同学们能不能把本课的生字读准。电脑依次出示:脚、步、悄、丁、冬5个课文第一小节的生字,指名认读,又把生字放在诗句中让学生认读。之后,出示第一小节,让学生练读。  相似文献   

3.
近日,聆听了一位教师执教一年级的一节识字课。课堂上围绕认读"口耳目、日月火"等12个汉字的教学目标,这位教师带领学生反复看课文中的象形图画,然后读拼音读汉字。整整一节课,教师一个字一个字地领着学生读,学生读得投入,但声嘶力竭,课堂学习成了学生机械重复的喊读。课后,我和执教教师深入交谈,找出了教学中的问题:识  相似文献   

4.
有这样一堂阅读课:教师先让学生读课文,接着出示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合作、探索;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对话,逐步了解文本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教师让学生质疑问难。学生提出许多问题,由于时间仓促,教师当堂只应付了一两个问题,其余的留作学生课后思考。在其后的评课中,有部分教师指出:学生质疑问难这一环节不应放置在课的结尾,应该前置,放在学生自读课文之后,这样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而另有一部分教师不同意这一观点,认为质疑问难放在课的前面会扰乱课文主要内容的讲解,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放在…  相似文献   

5.
"识字是阅读的基础"。走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不难发现许多低年级教师会安排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识字。通常采用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集中出示课文中的生字词,反复让学生认读。有的还要求学生说出词意。当学生把每个生字都读准、认识之后再来读课文。  相似文献   

6.
课前预热:教师讲述"血奶"的故事。一、揭题读题说说什么是"账单"。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自由读课文,老师出示学习建议:(1)碰到难读的词句可以画下来反复读,把课文读通顺。(2)想一想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相似文献   

7.
教师课件出示大瀑布壮观景象的画面,让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赞美看到的画面,导入新课。一、今昔对比,感受大瀑布师:看着这图画,咱们脑海中有一段文字一定被激活了。(画面上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这条瀑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水声震耳欲聋")师:请大家再读一读这一段话。(学生自由读课文)师:谁想来朗读?大家认真地听,看看朗读声中能不能浮现刚才的那幅画。  相似文献   

8.
“儿童永远生活在游戏中。”爱做游戏是小学生的共性。为此,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教师往往利用这一特点将游戏融于识字教学中,给学生营造一个情趣盎然的“识字场”,使他们在游戏中更易识记字。但是,游戏的设计应该符合课文的意境,配合课堂的情境,切不可“断章取义”,随意设计,以致破坏了教学的整体性。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小熊住山洞》(人教版第一册)时,安排了这样的字词游戏:师:是啊,山洞既黑,又潮湿,又可怕,可小熊一家却一年四季都住在山洞里,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就在课文中,同学们想读这篇课文吗?(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投影出示课文片断,逐…  相似文献   

9.
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2014年6月7日上了一节公开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一次上这篇课文时恰巧是比赛课,成绩可观。而时至今日,才猛然发现,这课是一篇多么有争议的文章。这篇课文是一篇赞颂德国人养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意境的课吗?许多大家提出这样的疑问。语文教师是否对教材挖掘得"过"了呢,有时候,可能连作者写作当时都没有的情感都被教师挖掘出来了,真是很佩服教师的挖掘能力,解读功夫。作为语文教师,要让自己"语文"起来,要让学生"语文"起来,不但要读作品,更要读作者。  相似文献   

10.
在统编教材"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下,教读课以老师讲为主,自读课让学生自主阅读。教读课教学生阅读方法,自读课则是让学生将讲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在自主阅读活动中。无论讲读课文,还是自读课文,每篇文章可以教学的内容有很多。如何确定适切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文章的教学价值和教材编者的编写意图,从而教会学生阅读,是困扰一线语文教师的难题。  相似文献   

11.
《口耳目》一课是一年级的一篇识字课,课文中把画画、古文字、象形字对应了起来,展示了汉字的演变过程。课标指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笔者想:如果只是枯燥的让孩子学字,必然会扼杀孩子的学习兴趣,于是笔者通过游戏、儿歌识字,让学生在乐中学,从而激发了学生热  相似文献   

12.
正一、鲜明的主题事件课例 W老师教学《珍珠鸟》一课,她从出示珍珠鸟的图片、文字导入课文,到学习文中的生字新词,其中运用了象形字来认识"卷"字,运用了实物盆景来认识"蔓"字;接着,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精读感悟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读中关注时间顺序词、地点的变化,通过角色体验,感  相似文献   

13.
一年级学生识字存在的问题是:学得快,忘得也快。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通过实践,我发现巩固识字的最佳办法便是让学生进入“游戏乐园”,在轻松、有趣的玩耍氛围中记住汉字。我把每天早晨语文课前5分钟称为“文化早餐”时间。早餐内容分别为识“字游戏点心”、拼音“水果拼盘”、故“事多味酱”……学生兴趣大增。其中,识字“游戏点心”的宗旨就是通过各种游戏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兴致盎然地将所学汉字加以巩固、加以运用,具体内容如下。开火车(分小组进行):一组学生学火车开动的声音,教师出示生字,让另一组学生按顺序读字音、组词或分析字…  相似文献   

14.
正一、常态教学及现状调查引发的思考(一)常态教学的思考笔者在随堂听课中,发现课堂上朗读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我们不妨看个课例片段。【例举】教师在屏幕上出示《拉萨的天空》一文中的一段话: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教师提出"湛蓝"一词,让学生说说意思以后,接着让学生朗读。学生纷纷举手。"你读——"教师指着第一名学生读。该生读完之后,紧接着"你读""你读"……一  相似文献   

15.
设计一、情境感知1.出示大雁图片。请学生介绍“大雁”的知识。2.动画演示:大雁慢慢飞着,“嘣”的一声,大雁落下。同时提问:这只雁怎么了?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2.自由选择伙伴,自主选择朗读方式。如分角色读、表演读等。3.相机指导。让学生找出难读的句子,请同学解决。4.引导学生采用分角色读、小组读、男女生比赛读、师生互换角色读等形式进行练读。三、创设情境1.出示大雁就自己同胞的遭遇而向法院递交的诉讼状。2.提问:看到诉讼状后你有什么想法?(学生为大雁进行辩护。)3.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文中为更羸找到…  相似文献   

16.
中学语文教材说明中明确指出,讲读课文由教师教读,课内自读课文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堂上阅读。这就清楚地说明,对课内自读课文既不能由老师包干代替,也不能撒手不管,教师的指导尤为重要。首先,指导阅读时教师要联系本单元讲读课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教学课内自读课之前,要让学生回忆旧课——讲读课,用讲读课上学到的方法,去自读课内自读课文,要区分课文在体裁、内容、写法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只要忆起前课,那么在自读新课之时就会触类旁通了。比如阅读《难老泉》一文,则可联系《雨中登泰山》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7.
正有机会听了一堂课《槐乡五月》。课上学生曾一度群情振奋,兴致高昂;而我呢,怎么也兴奋不起来。请看部分教学实录:师:请同学们将课题读一下。(学生读课题,教师出示槐花的特写镜头:几棵槐树,花开得正盛)生:(异口同声)哇!师:这就是槐花。那么,五月的槐乡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呢?打开书,读课文。(学生读课文)师:看。(出示"槐花图":满山满岗都是槐花)生:(异口同声)哇!师:"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师:再看。(出示另一幅"槐花图":槐花有似圆球的,有像小辫儿  相似文献   

18.
周敏珠 《辅导员》2013,(24):53-53
<正>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经常运用的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等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针对小学生喜欢参与活动的特点,教师应该巧妙地将活动融入到普通的朗读中,把"要我读"变成"我要读"。一、坚持"朗读营养餐",养成朗读习惯为了让朗读形成习惯,可向学生提供"朗读营养餐",老师可根据以下菜单选择轮流"上菜",也可让学生自主"点菜"。(一)健康素食——句读课文句读课文,即把课文中的标点符号删除,让学生在文中自行加注记号朗读。如果把一篇完整的课  相似文献   

19.
一、导人部分根据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选用直观演示法,深入浅出,设疑揭题。首先教师演示:一根筷子很容易折断,一把筷子不容易折断。然后请一名学生做演示:一张纸很容易撕开,一叠纸不容易撕开。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过本课后,你就会明白了。〔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后,再举几个简单的例子说说什么是集体。二、明理部分运用情节对比法,突出重点。首先出示思考题,请一名学生读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文录音,默读,初步感知课文。然后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述课文故事,同时出示课前画好的课文中的四幅挂图,完成有梯…  相似文献   

20.
有这样一堂研讨课:教师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接着出示了几个“话题”,学生围绕这几个“话题”进行合作、探究。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对话,逐步了解文本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教师让学生质疑问难,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但由于时间仓促,教师当堂只应付了一两个问题,其余的留作学生课后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