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手机,已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关于这一"24小时不离身、坐在马桶上都可以看新闻"的媒体的争论一直不休:最初说"内容为王",接着有人说"技术为王",后来又有人说"渠道为王"、"资源为王"。笔者思考的结果是:手机媒体要想获得像传统媒体那样健康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中,从传播内容和信息的媒介与符号看,报纸靠文字、照片、图表、线条,电视靠声音和画面,广播靠声音。很显然,相比较,广播传播手段单一——只能靠声音诉诸听觉。既然这样,说“广播,不能忘记声音”,岂非废话?不然。提出这个问题,正是因为不少广播媒体近些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甚至忘记了对声音的关注。 一般说,广播声音由三部分构成:播音员和主持人的声音,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声音,文艺性节目中音乐、曲  相似文献   

3.
陈敏婷  金冠军 《今传媒》2011,(12):101-102
新媒体技术的推动下,媒介融合成为一种趋势。伴随着报纸媒体的融合发展,报纸上的新闻也从简单的文字和图片发展到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于一体的融合新闻的形式。本文试图从融合新闻的采写、报道、呈现三个角度解析融合报道。融合新闻是新闻报道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媒体融合?媒体融合就是指在数字技术的基础上,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体形态在内容和形式上走向一体化.媒体融合一般分为所有权融合、策略性融合,结构性融合、信息采集融合、新闻表达融合等.下面简要分析美国现有的7大媒体领域媒体融合情况.  相似文献   

5.
魏和平 《新闻窗》2008,(5):98-99
录音报道是具有广播特点的文字与音响相结合的一种宣传形式,也是当今广播媒体搞活新闻节目的重要手段之一。录音报道从种类上来讲,大致有:单篇录音报道、系列录音报道、连续录音报道和追踪录音报道;从新闻体裁上来讲,大致有:录音新闻、录音通讯、录音特写、录音访问、录音评论、现场录音报道、电话录音采访等。  相似文献   

6.
文风.是媒体语言文字所体现出的作风和风格。从媒体属性看,电视是声画合一的艺术.相对于平面媒体主要以文字和图片构成新闻作品.画面是除语言和文字外构成电视媒体文风的重要组成因素。因而本文认为。电视节目的文风.主要是指通过电视节目内容选题、画面语言、语境语态所体现出的作风和风格.它是电视媒体属性的综合体现。电视节目改进文风。与报纸、网络等媒体有着不完全相同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7.
朱庆磊 《新闻世界》2013,(11):27-28
新闻标题是对新闻内容加以概括或评价的简短文字,被称为新闻的"眼睛"。俗话说:"看书看皮儿,看报看题儿。"新闻标题是指引读者的"路标"。一个好的标题,能画龙点睛。因此,要格外重视报纸新闻标题的制作,着力在"平"、"活"、"美"、"跳"、"雅"、"说"、"问"上下功夫,增强标题的吸引力,让新闻的"眼睛"亮起来。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大众传播学中,把大规模复制和传递信息的媒体称为大众传播媒介。一般包括两类:以报纸、杂志、书籍等为上的印刷媒介;以广播、电视等为主的电子媒介。本文所指的不同媒体主要是指复制与传递新闻信息的报纸、广播和电视等新闻媒介。 新闻传播过程从其形式上看,是一个借助语言或图像进行的符号传播活动。不同媒体借助不同的符号作用于受众,产生传播效果。受众在接受不同媒体的传播时,不同的传播符号在其心理上产生不同的反应,呈现出不同的接受心理特征。本文试从符号学的角度来分析报纸、广播、电视这三种媒体的受众接受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9.
谭汪洋 《青年记者》2017,(21):65-67
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呈现出三大趋势,即全球化趋势、全民化趋势、全媒化趋势.传统的新闻生产和传播机制是以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形式来分别展开,现在媒体融合已成为新闻生产和传播的常态模式.全媒体的新闻生产既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传播媒介的综合运用,也包括各种类型媒体机构属性和职能的融合,彻底颠覆了原有的媒体品类和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除具备最基本的通话、短信功能外,逐渐被赋予游戏、上网、收发邮件、阅读新闻、阅读小说、看报纸、看电视、听广播等媒体功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之间的沟通和信息传播方式,被人们誉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在一定程度上与报刊、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11.
广播电视报的装饰性,指的是办报人、编辑赋予广播电视报形式上的一种主观的意念,即通过版式设计、图片处理、色彩调配等一些手段来凸显文章、渲染文字的表现力,给读者以观赏性。它不但可以解读报纸内容、刺激读者的就读欲,还可以产生一系列的连动反应,如:扩大报纸的发行量,发挥广播电视报的导读、学习、教育、娱乐、消费等多种功能。 广播电视报的装饰性是它的内容决定的。广播电视报的读者听广播、看电视大多对黄金时间播放的电视剧、音乐、晚会等文艺类节目感兴趣。故而,其内容涉及最多的也是各类文艺节目。广播、电视媒体中涉及…  相似文献   

12.
母宗沁 《新闻世界》2014,(6):124-125
通讯技术不断发展,手机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且日益发展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在媒介大融合的背景之下,手机媒体作为一个全新的传播媒体,在新闻信息的传播方面,越来越展现出自己的优势和特点。本文对手机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影响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3.
李萍 《新闻传播》2010,(6):160-161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频率专业化、类型化构成广播的第一次革命。随着广播技术的发展和新兴媒体的出现。广播、开始了一次更为深刻的革命。这次革命带给广播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传播形态多元化。中国广播在新媒体环境下发展,必须采取媒体融合策略:进行广播技术变革,有效融合电视、杂志、报纸等传统媒体,有效融合互联网络、移动多媒体等新媒体资源。进一步拓展网络广播的实时传播功能,进一步强化交互性服务功能;必须采取受众策略: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要,满足不同受众的不同需要;走专业化之路,对广播节目的内容、形式进行创新;必须采取品牌策略:实行CIS系统,强化品牌建设与推广,以树立良好的媒体形象;必须采取市场策略。实行探路性经营,做精做强,提高接触率,整合广播资源,降低运营成本,探索广播媒体集团网络化道路。  相似文献   

14.
杨彬 《青年记者》2006,(19):73-74
报纸、广播和电视三种媒体,出现最早的是报纸,广播次之,电视最晚。具体到新闻评论,也是报纸评论诞生得最早,历史最长,而广播电视评论则是这个大家族中的年轻成员。从新闻评论发展的历史来看,伴随着广播电视评论产生的,是不同媒体间的新闻评论体的相互借鉴和相互融合。这条相互借鉴和相互融合之路,呈现了一种从“移植”到“嫁接”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广播媒介和其它媒介相比,有其独 特的优势,这一观点已是广播界的老话 题。然而,要把它变为广大广播新闻工 作者头脑中的意识,并且在这一意识推 动下使每个人在工作中发挥出广播媒 介的优势,进而使广播在激烈新闻大战 中占有一席之地,还有较大差距。 一、关于广播的优势 为什么“优势”话题在广播界一再被提起,就是因为广播媒介从表面看似乎没有优势,需要人们不断突破表象,深入内核,了解本质。 从表象上看,亦即从孤立静止的角度看,广播媒介与报纸、电视相比,确实存在差距: 1、信息量的差距。报纸凭借文字的表意功能而拥有无与…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除具备最基本的通话、短信功能外,逐渐被赋予游戏、上网、收发邮件、阅读新闻、阅读小说、看报纸、看电视、听广播等媒体功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之间的沟通和信息传播方式,被人们誉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在一定程度上与报刊、网络、广播、电  相似文献   

17.
董清 《视听界》2014,(6):102-103
一、传播力就是生命力:做"好看、有用"的新闻当下的媒体竞争,其实是收视率、收听率、发行量表征之下的传播力的竞争,没有传播力,媒体就没有生命力。传播力何在?12年的电视采编、3年的报纸和新媒体融合采编实践,笔者体会到:电视、广播、报纸,好看(听)、有用必不可少。好看(听)体现在形式上。电视画面有表现力、富有逻辑性和层次感,同期声采访真实、生动、准确,能表现人物的身份特点。  相似文献   

18.
融媒体又称作"全媒体""混合媒体"等,是利用互联网这个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手机报等多种传播媒介,在人力、采编、互动、营销等方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容、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如果把电视媒体比作树,那么内容是根、渠道是干、受众是果。在这一轮的媒体融合浪潮中,电视媒体如何勇立潮头,笔者认为正确把握"根、干、果"至关重要。关键词一:根"根"的核心是内容。电视媒体在与新媒体嫁接过程中,内容制作一直是电视媒体的竞争利器,  相似文献   

19.
<正>移动新媒体发展研究:移动终端媒体化移动媒体主要指以移动终端载体和无线网络为传播介质,实现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内容的传播和服务,是以手机媒体为典型代表的一种新的传播形式。与传统媒体传播方式相比,第五媒体融合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  相似文献   

20.
手机媒体作为一股新兴的传播力量,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的优势于一体,成为第五媒体。在如今的媒介融合背景下,手机作为多媒体终端,其传播的内容渐渐呈现融合新闻的特征。本文从手机媒体的移动性、个性化以及互动性等特点探讨多媒体新闻的表现形式和编辑,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