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知道怎么研读教材,怎么有效使用教材,怎么灵活设计课堂教学。为了使教师有效把握和使用教材,结合教学经验,提炼概括"通读、细读、精读、深读、活读、多角度读以及研读",帮助教师"学习、学会、学懂、学深、学透、学活"教材,并将教材对课标呈现的目标灵活地设计入课堂教学中去,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正传统的数学教学,是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最后就是考教材.新课程理念下,教材版本多样化,编排体系各不同,那么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如何去教学生呢?笔者通过实践认识到,教学中应该以教材为基础,挖掘教材,拓展教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教材.下面以人教版九年级"旋转"为例,加以说明.按照旧教材的教法,本节课内容学生很容易接受.但是,按照新课程理念,教材越简单,越应该挖掘教材,拓展教材.为此,笔者作  相似文献   

3.
用教材教是数学教学的基本准则,但如何教却因人而异.不少教师在常态课教学中并没有真正领会用教材教的含义,使得学生陷入数学学习的一种恶性循环之中.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以为,脚踏实地地研究教材,思考为什么这么教,理解教材选择例题的重要性,才是一个教师真正成长的标记.  相似文献   

4.
高中课标课程改革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改变传统教学过份依赖教材,教师作用就是改"镦教材"的弊端为"用教材教"的教学新理念.所谓"用教材教"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自身的实践研究以及教学对象实际,领会、探讨课程与教学,把教材作为一种重要的"中介"加以利用的教学行为.此时,教师的教学不仅需要根据课程标准研究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在充分理解教材编写者的意图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加工,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能力等功能,对教材进行进一  相似文献   

5.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如何做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具体说就是如何让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基于教材但又不为教材所束缚,怎样使教学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笔者以为,如何将教材中所获的的“资源”经过适度转化、整合并优化于教学活动之中,是“用”的灵魂。  相似文献   

6.
我们常常谈教学基本功,也往往提到处理教材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课堂调控的能力,以及板书、情感、教态等.其实,最关键的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准确不准确、深刻不深刻.不准确会产生误导,不深刻必然流于浅薄.没有对数学内容的准确把握、深刻理解,即使有高技巧的华丽教学,也不会有高水平的数学教学.因为,学生新认知结构的构建需要提供知识结构的优质素材,"教什么"比"怎样教"更为重要.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实现由"教教材"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观念和行为的转变,努力做好"两个还原"、"三项促进".  相似文献   

7.
"教材只是一个例子!"要想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教学必须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本文就高中化学教学为什么要创新性使用教材,和如何实现创新谈几点笔者的看法,望能有助于教学实践.一、为什么要创新性使用教材1.教学离不开教材教材是我们实施教学的重要载体!教学都需要教材,对于高中化学教学亦不能外,离开了教材,学生的学习凝聚力不强,探究变得没有方向,感性认识和理性支撑都得不到保障.  相似文献   

8.
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教学过程中,教材"备受重用"或者"备受冷落"都显失之偏颇。新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因此,教学中,既不可放弃对教材的创新,也不可就教取材,无所作为。教学中,围绕教材,拓展内容,运用留"空白"技巧,实现教材"引子"作用是大有作为的。  相似文献   

9.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第八次课改提出的重要理念。实际教学中我们如何做到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具体说就是如何让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基于教材但又不为教材所束缚,怎样使教学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使教材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跳板”。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活动的有力凭借。笔者以为,其中的关键有二,一是要先解读教材,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这是“用”的基础;另一是要将教材中所获的“资源”经过适度转化.整合并优化于教学活动之中,这是“用”的灵魂。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做到“用教材教”,谈点个人的实践和体会。  相似文献   

10.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为教教材的教学,常常把目标单一地定位于教课本规定知识;用教材教则是在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科学课的目标设计要有用教材教的意识,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统编教材的全面铺开,如何读懂教材编排意图并落实课程目标成为一线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尤其是教材中"长文"内容的教学,更吸引了教师的目光。文章从"精准确定教学目标,落实长文短教之前提""精当设计教学内容,彰显长文短教之关键""精简实施教学过程,实现长文短教之根本"三个方面尝试结合具体的课例提出长文短教的几点思考,以期能突破"长文"占用课时多、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2.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越来越强调人的作用,弱化文本的作用,提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笔者以为这样做是有前提的,教师必须首先吃透教材,理解教材中内容安排的意图,才有可能产生高于教材且适应自己学生的教学设计.笔者以“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设计为例谈一下笔者的观点.“点到直线的距离”一节的主要内容是推导出点到直线距离公式,并用此公式求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材[1]中是这样处理的:问题:在坐标平面上,已知点P1(x1,y1)和直线l:Ax+By+C=0,求点P1到直线l的距离d.设计一:①作图:过点P1作l的垂线P1Q,交l于点Q,那么|P1Q|=d;②写出直线P…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常常过于依赖教材,照本宣科,常常是为了"教"而"教",忽略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状况。这样的教学,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听得乏味,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这就意味着,教师要从"课程计划的执行者变为构建者",要做到"用教材教,而不要教  相似文献   

14.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载体,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从属于、服务于师生教"学的需要.因此,教师要改变那种"教课本"和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变"依纲靠本"为"尊重大纲、活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现结合几年来的学习与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5.
贲新文 《学子》2013,(6):103
新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主要载体,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资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是教学的工具和教学的抓手。回顾近十年的课程改革,我们欣喜地看到"用教材教"正不断颠覆"教教材"的倾向,这是先进课改理念的认同与践行。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忽视教材作用"不用教材教"、过于依赖教材"仅仅用教材教"、徒有形式"不会真正用教材教"现象的依然存在。因此,"用教材教"不仅仅是理念的革  相似文献   

16.
<正>叶圣陶先生曾经有一句广大语文教师熟悉的名言:"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句话道出了语文教学中教材的作用。目前,不同地区的语文教材比较复杂,有人教版、苏教版、粤教版等等,但不管哪一种教材,其实在教学中和作用都是一样的。在此,笔者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为例,谈一谈如何使用好教材的问题。一、准确把握教材的体例许多教师在使用教材,往往只关注所教课文的相  相似文献   

17.
教材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我们要充分认识教材的作用,既不能照本宣科,机械地“教教材”,又不能游离于教材之外另起炉灶.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教学价值,对教材进行大胆整合与取舍,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下面以笔者的几个教学片断为例,谈谈数学教材的创造性使用.  相似文献   

18.
现在的课堂教学中,究竟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这可能对每一位有教学思考的教师来说已是不言而喻的了:要用教材教。教材的编写凝聚了众多特级教师和专家编者的智慧与思考,他们从孩子知识形成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从知识结构的建立顺序出发,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要求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最优化的设计。而这些精心的设计理念能否得到落实,关键就在于教学者能否理会编者的意图。只有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才能提高教材使用价值。审视当前的课堂教学,往往可以发现还存在着许多没有准确理解教材进行教学的问题。所以笔者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关于准确解读小学数学课标教材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确立科学教材观:教材创新的根本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教学论把教材限定于概念和法则的观点是片面的,必须广义地界定教材概念,赋予其新的涵义.在教学实践中是"教教科书"还是"用教科书教",清晰地反映了两种教材观的歧异,它是区分新旧教学的分水岭.科学教材观认为,优质教材不是冷冰冰的死板的教条或教义,而应当是富于"人文情怀",引导儿童展开对话的一系列文化探究.教材创新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相似文献   

20.
<正>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是,对教材中可挖掘的丰富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为此,笔者就如何"用"教材,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一、树立创造性运用教材的意识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按照课程专家制定的课程标准按步就班地教书,还要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深刻地解读教材,理解教材,从而创造性的运用教材,完成由课程专家制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